11月4日下午,政管院青協再一次走進立新小學,開始了新一次的支教活動。
滿懷期待的啟程
本次活動的誌願者中,除了常傑學長之外,其餘(yu) 都是第一次去立新小學支教。去立新小學的路程很遠,搭公交,轉車,大概需要近兩(liang) 個(ge) 小時。但卻絲(si) 毫沒有影響到誌願者們(men) 的積極性。他們(men) 於(yu) 中午一點,準時在淩波門外集合,滿懷期待地乘上了公交。
校門前的震撼
一路顛簸下車之後,誌願者們(men) 已經來到了位於(yu) 江漢區城鄉(xiang) 結合部的姑嫂樹路站。誌願者們(men) 走過一個(ge) 很大,氣味很重的的集貿市場,再右拐前行數百米,才看到了本次支教的地點——江漢區立新小學。這是一個(ge) 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小學。雖然誌願者們(men) 來之前就知道條件很艱苦,但是站在所謂“校大門”前,誌願者們(men) 還是被深深的震撼了。一個(ge) 像小商鋪招牌一樣的紅色校牌,破舊不堪的大門,讓誌願者們(men) 深深地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孩子們(men) 無憂的笑容卻讓人心疼
進校之後誌願者們(men) 和在上活動課的孩子們(men) 做了簡單的交流。孩子們(men) 玩得很開心,擠上來拍照片,天真無邪的笑容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ge) 人。破舊的操場、升旗台、教學樓,和這群孩子臉上黑黑的笑容的鮮明對比,讓人覺得特別不是滋味。涉世不深的他們(men) ,還不知道未來的競爭(zheng) 有多麽(me) 的激烈,也不知道他們(men) 的起點比別的孩子低了多少。

上課是一件很累卻也很有感觸的事
誌願者們(men) 走進了孩子們(men) 的教室。破舊的桌椅,斑駁的牆壁,落滿灰塵已經變黑的窗簾,還有小小的黑板,都在誌願者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孩子們(men) 沒有英語書(shu) ,誌願者們(men) 隻能依靠著那小小的黑板,才可以教他們(men) 單詞。孩子們(men) 有些調皮,誌願者們(men) 麵對這群難以安靜地孩子,耐心地維持著秩序,教著英文單詞。當聽到孩子們(men) 齊聲讀出“face”這樣即使很簡單的單詞時,誌願者們(men) 也為(wei) 孩子們(men) 的學有所獲感到了一絲(si) 絲(si) 的欣慰。誌願者們(men) 通過簡單的小遊戲,讓孩子們(men) 在遊戲中能將身體(ti) 各個(ge) 部位的單詞記住。雖然有些孩子還是會(hui) 在誌願者念“eyes”的時候把手指向自己的鼻子,但那些願意接觸新知識的孩子的眼神,已經是誌願者們(men) 最大的安慰了。


放學後的空教室
課程結束後,下課鈴一打,大部分的孩子們(men) 便紛紛背起書(shu) 包離開了教室了。有幾個(ge) 孩子還在和誌願者進行更多的交流。空空的,破舊不堪的教室,還是存在著想學習(xi) ,想接觸外界的孩子。祝福他們(men) 吧。

離開帶著深深的感慨和無奈
和孩子們(men) 告別之後,誌願者們(men) 踏上了回校的路。在路上,誌願者們(men) 討論起了對立新小學的想法,交流起這次支教的感想。立新小學招收的,大部分是沒有武漢戶口,因而無法進入公立小學學習(xi) 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men) 不能享受“兩(liang) 免一補”,沒有多媒體(ti) 教室,甚至連英語書(shu) 都沒有;他們(men) 隻有破舊的教室、破舊的桌椅。筆者也在此提出倡議,希望政府相關(guan) 部門能夠促進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完善和健全,呼籲公眾(zhong) 能夠更加關(guan) 注這群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們(men) ,他們(men) 的笑容才會(hui) 不讓人那麽(me) 心酸。武漢市,乃至整個(ge) 中國中國,像立新小學這樣的學校不計其數。誌願者能做的始終是有限的,想要改變,需要更多的人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men) 。
下次再去立新,希望我們(men) 可以做得更好。
(唐悅供稿 編輯:王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