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政治學研究中的概念建構問題”成功舉辦-世界杯直播网
校內信息

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政治學研究中的概念建構問題”成功舉辦

時間:2025-05-12  點擊:

2025年5月8日,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第6期在人文館108會(hui) 議室成功舉(ju) 辦。院長劉偉(wei) 教授策劃了此次工作坊。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裏峰教授作題為(wei) “政治學研究中的概念建構問題”的引導性發言。學院呂普生、陳剛、邢瑞磊、曹龍虎、馮(feng) 川、陳浩宇、付小剛、劉景南,社會(hui) 學院李向振、華中科技大學李曉倩等學者作交流發言。葉娟麗(li) 教授主持工作坊。校內(nei) 外本碩博青年學子共30餘(yu) 人參與(yu) 工作坊。

活動伊始,葉娟麗(li) 教授對李裏峰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就其學術成就進行了介紹。李裏峰教授現為(wei)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建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政治學會(hui) 青年工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江蘇省政治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國家高層次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共黨(dang) 史、政治概念史、政治學理論等;著有《革命政黨(dang) 與(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中國政治的曆史向度》《土地改革與(yu) 華北鄉(xiang) 村權力變遷》等;在《中共黨(dang) 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曆史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中外刊物發表論文80餘(yu) 篇。

李裏峰教授首先強調了研究基礎性政治概念的重要性。他認為(wei) 政治概念蘊含了強烈的價(jia) 值關(guan) 懷和理論預設,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概念建構與(yu) 學術生產(chan) 、自主知識體(ti) 係建構等都緊密相關(guan) 。緊接著,李裏峰教梳理並介紹了當前學界寬泛意義(yi) 上的概念建構或者概念研究的五種進路,包括曆史的進路、理論的進路、描述性的經驗進路、測量性的經驗進路以及“曆史+理論+經驗”的進路等。最後,李裏峰教授對如何在政治學研究中建構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李裏峰教授認為(wei) 對中國曆史經驗及價(jia) 值的恰當把握、對當前社會(hui) 現實和經驗的準確體(ti) 會(hui) 、對西方理論的反思以及方法論的自覺是進行高質量的概念建構的重要前提。

在交流發言環節,學院多位教師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曉倩副教授、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李向振副教授等,就李裏峰教授的主題發言內(nei) 容進行了廣泛討論。

世界杯直播网呂普生教授認為(wei) ,新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新事物或新現象的出現,為(wei) 了描述這些新的事物或現象;二是對已有事物的認識、理解產(chan) 生了新洞見,或是新視角背後的新理論;三是不同意他人觀點,進而區分出自身主張,或是政治論辯中的所謂概念碰撞。其中,對新事物的認知總結形成描述性概念,看待已有事物的新視角和新理論則構成分析性概念。他認為(wei) ,在概念的研究範式中,基於(yu) 概念本身的研究,主要聚焦於(yu) 概念的內(nei) 涵、外延等核心內(nei) 容;而概念曆史的研究則側(ce) 重概念的政治、社會(hui) 變遷及意識形態等方麵的演進特征。

世界杯直播网陳剛副教授指出要尊重已有核心概念、謹慎地構建新概念,不能隨意地泛化或扭曲概念的本質內(nei) 涵,一味追求標新立異不可取。同時,政治學研究對政治現象的規律性認識,也啟示政治概念的構建不能僅(jin) 適用於(yu) 具體(ti) 的、特定的個(ge) 案情境,要注重概念建構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的問題,推動概念的普及化發展,重視國際對話。

世界杯直播网邢瑞磊副教授基於(yu) 國際關(guan) 係學的建構主義(yi) 視角,強調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是社會(hui) 存在,因此要關(guan) 注概念的社會(hui) 性存在,比如,研究貨幣並不是要研究自然存在的“紙”的貨幣形式,而是要研究社會(hui) 性存在的貨幣。建構主義(yi) 認為(wei) 是互動、規則把自然對象變成了社會(hui) 對象,在研究主體(ti) 和研究對象的對話和互動過程中完成意義(yi) 塑造、形成概念共識。他將概念或知識區分為(wei) 規範性知識與(yu) 批判性知識,前者作為(wei) 經驗解釋型概念側(ce) 重邏輯事實。例如,對於(yu) 國家,有“領土國家、民族國家、主權國家與(yu) 現代國家”等不同概念,前兩(liang) 者即客觀存在,屬於(yu) 規範性知識;而後兩(liang) 者則抽象並蘊含著價(jia) 值批判意味,屬於(yu) 批判性知識。從(cong) 定義(yi) 和構成要素的角度來說,他認為(wei) 概念是人類抽象的思維與(yu) 經驗世界溝通的橋梁,需要去關(guan) 注概念的抽象邏輯和情感邏輯。

世界杯直播网曹龍虎副教授以“政治文明”“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式現代化”等概念的建構為(wei) 例,從(cong) 概念的政治邏輯和學術邏輯兩(liang) 個(ge) 維度出發,區分了學界和政界在概念定位和概念建構等方麵所表現出的差異。他強調,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政治學學者們(men) 需要具備學術自覺,在學術研究與(yu) 政治實踐之間搭建起橋梁,積極推動政治研究與(yu) 政治發展兩(liang) 者間的良性互動。

世界杯直播网馮(feng) 川副教授圍繞怎麽(me) 理解研究概念、概念的研究怎麽(me) 做、概念研究的目的、概念的誤用與(yu) 謬用、概念建構需滿足的條件以及概念建構中所帶來的解釋的“循環”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思考與(yu) 見解。他從(cong) 語言與(yu) 現象、詞與(yu) 物的關(guan) 係上來理解概念,強調要關(guan) 注概念所處的語境,他認為(wei) 概念是對某種現象的理解、產(chan) 生的價(jia) 值認識,這是一種思維結構、思維秩序,是對於(yu) 現象把握的語言學形式的呈現。他強調了不同語言環境下的差異,現象是統一的,但不同的語言、思維結構或者為(wei) 生活所用的迫切性不同,對其把握的深度、力度和認識的角度就不同。他提出基於(yu) 工具性的概念研究強調概念背後的權力與(yu) 知識的關(guan) 係,概念的規範性研究關(guan) 注概念的精準性問題,側(ce) 重概念本身的闡釋與(yu) 分析。

世界杯直播网陳浩宇副教授圍繞“概念建構”這一主題,從(cong) 概念與(yu) 概念的關(guan) 係、修辭的重要性等角度展開深入探討。他指出,概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結、相互作用的,概念的建構不止在對其內(nei) 涵的界定,更在於(yu) 對其與(yu) 其他概念之間關(guan) 係的梳理與(yu) 整合,這使得概念能夠在一個(ge) 更廣闊的意義(yi) 網絡中被理解和運用。而在這一過程中,意識形態的作用不容忽視,它能夠賦予那些高度歧義(yi) 的概念以穩定性。通過意識形態的引導,概念的意義(yi) 得以在不同的語境中保持相對一致,從(cong) 而避免因歧義(yi) 而產(chan) 生的理解混亂(luan) 。陳浩宇老師還特別強調了“修辭”在概念建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政治學概念能否打動人心、滿足人們(men) 的心理期待,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其表達方式。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將抽象的概念以更加生動、形象、易於(yu) 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能夠使概念深入人心,從(cong) 而成為(wei) 成功的概念建構。

世界杯直播网付小剛老師指出要區分政治概念與(yu) 政治學概念,他進一步闡述了概念建構的兩(liang) 個(ge) 層次:創新性政治學學術概念的建構和重大政治性概念的建構。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史中,許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概念是通過批判性的方式形成的。這些概念通過批判舊的觀念和體(ti) 係,提出了新的理論和實踐路徑,從(cong) 而在社會(hui) 中廣泛流行並被使用。這種以批判性方式形成概念的過程,不僅(jin) 推動了思想的變革,也促進了社會(hui) 的進步。他還指出,通過借助重大事件、開展政治運動以及製造具有象征意義(yi) 的項目符號等方式,能夠有效地構建政治概念。

世界杯直播网劉景南老師指出,建構概念的核心目的之一是為(wei) 後續的操作化和量化提供基礎。隻有當一個(ge) 概念被清晰地定義(yi) 和建構出來之後,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操作和量化分析。他提到,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量化分析越來越精細化,呈現出“顆粒化”的趨勢。以“民主”這一概念為(wei) 例,民主可以被劃分為(wei) 若幹層麵,每個(ge) 層麵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wei) 若幹個(ge) 具體(ti) 的點,從(cong) 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量化指標體(ti) 係。通過這種方式,複雜的概念得以被拆解為(wei) 可操作、可量化的具體(ti) 元素,為(wei) 實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概念建構的過程中,劉景南老師特別強調了細化和拆解的重要性。他認為(wei) ,研究者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概念的表麵,而應該深入挖掘概念的內(nei) 涵,將其拆解為(wei) 不同的方麵。通過對現有概念進行細分,研究者可以找到學術上的突破點,從(cong) 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這種細分不僅(jin) 有助於(yu) 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還能夠在學術領域中創造出新的貢獻。

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李向振副教授從(cong) 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一個(ge) 極具啟發性的問題:學術話語如何走向日常生活,而日常話語又如何融入學術體(ti) 係?他指出,在民俗學領域中,許多學者常常從(cong) 概念出發,探討“什麽(me) 是‘民’”“什麽(me) 是‘俗’”等問題。然而,概念和概念類型之間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深究。日常話語中的概念與(yu) 學術交流中的概念存在著顯著的區別。李向振老師強調,民俗學作為(wei) 一門研究民間文化的學科,其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日常用語中的詞匯和概念學術化,使其進入學術領域。這不僅(jin) 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學術話語與(yu) 日常話語互動的關(guan) 鍵所在。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曉倩副教授指出,概念包羅萬(wan) 象,其內(nei) 涵和外延不斷擴展,盡管我們(men) 對概念有一個(ge) 大致的理解,但其複雜性和多樣性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她提出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如何判斷一個(ge) 概念是否具有生命力?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概念不統一的現象較為(wei) 常見,測量工具也不盡相同,這給學術研究帶來了諸多挑戰。一方麵,她指出,概念的多樣性與(yu) 測量工具的不統一或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容忍現狀”的表現。這種現狀是否意味著概念本身具有生命力?是否可以通過這種多樣性來推動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麵,她也強調,學術研究需要相對統一的認知,以避免概念的混亂(luan) 和誤解。這種統一性是否可以通過更嚴(yan) 謹的學術討論和理論建構來實現?

交流發言結束後,李裏峰教授就發言過程中老師們(men) 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回應。他指出概念的研究和選取源於(yu) 概念本身的重要性和個(ge) 人的興(xing) 趣認知,成功的概念建構離不開時間與(yu) 實踐的檢驗。同時,概念的量化和可操作化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因研究進路差異,需要在同一進路中客觀地評價(jia) 應用成果。此外,鑒於(yu) 概念的抽象屬性,概念的建構過程也兼具思辨性和主觀性,概念研究應秉持“虛實結合”原則,合理把握概念的限度。

劉偉(wei) 教授對此次工作坊作總結發言。他指出,在政治學領域形成一套能夠精準表達中國政治過程和經驗的概念體(ti) 係,積極與(yu) 外國進行對話、競爭(zheng) 和交流,是當前中國政治學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劉偉(wei) 教授介紹了他對於(yu) 政治學研究中的概念建構問題的理解。他闡述了日常話語、學術話語、官方話語在表達方式、論證邏輯等方麵的區別,認為(wei) 生活世界的日常話語,是普通大眾(zhong)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具有通俗性、直觀性等特征;學術話語要求嚴(yan) 謹、專(zhuan) 業(ye) ,注重邏輯性、科學性;而官方話語由於(yu) 代表了國家和政府的權威表達,具有規範性、引導性等功能。劉偉(wei) 教授認為(wei) ,在進行概念建構時,我們(men) 要充分認識到不同話語體(ti) 係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可能,努力實現不同話語體(ti) 係之間的良性互動,並在此基礎上促進政治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

(供稿:賈宸,吳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