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珞珈社會(hui) 保障深度工作坊第三期“收入分配、氣候正義(yi) 與(yu) 社會(hui) 福利”在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128會(hui) 議室成功舉(ju) 辦。本次活動由世界杯直播网公共經濟與(yu) 社會(hui) 保障係、武漢大學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公共經濟與(yu) 社會(hui) 保障係主任孟穎穎教授主持工作坊。來自武漢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廈門大學的4位學者分別進行主題發言。本次活動線上同步進行,王增文、楊紅燕、薛惠元、張平、洪麗(li) 、趙青、黃汝婷、馬雪揚、葉菁等老師以及校內(nei) 外本碩博學子50餘(yu) 人參加工作坊。

會(hui) 議伊始,孟穎穎教授介紹了組織本期深度工作坊的出發點。在氣候變化的宏觀背景下,環境問題、氣候正義(yi) 等議題與(yu) 社會(hui) 福利的關(guan) 聯性日益凸顯,社會(hui) 福利正麵臨(lin) 新的變化與(yu) 挑戰。學院相關(guan) 研究者也關(guan) 注到氣候變化對社會(hui) 福利的影響,並積極開展相關(guan) 研究,形成了新的研究增長點。本次工作坊以“收入分配、氣候正義(yi) 與(yu) 社會(hui) 福利”為(wei) 主題,希望通過跨領域的學術對話,推動理論與(yu) 實踐深度融合,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下的公平性挑戰、構建更具韌性的社會(hui) 福利體(ti) 係提供創新思路與(yu) 行動框架。
馬雪楊博士作題為(wei) “橘生淮北:全民基本收入能否修補福利體(ti) 製罅隙”的發言。馬雪楊老師認為(wei) ,隨著社會(hui) 經濟結構變革和風險事件增多,全民基本收入成為(wei) 國內(nei) 外福利研究的一個(ge) 熱點。她梳理了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由來,最早可追溯到托馬斯·莫爾的烏(wu) 托邦社會(hui) ,維韋斯在《論救助窮人》中提出最低收入支付應當具有無條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已有一些地區開展了全民基本收入的實踐,但還沒有普遍規模化的展開。全民基本收入在經濟基礎、政策效果、工作倫(lun) 理等方麵還存在許多矛盾,而在西方資本政治的語境下,福利製度還有偏離“正義(yi) ”的工具性傾(qing) 向,這些都阻礙了全民基本收入製度的大規模推廣實踐。在我國開展全民基本收入,還需辨明製度定位、發放場景、對象錨定和發放標準等具體(ti) 問題。馬雪楊老師進一步提出了全民基本收入製度本土化的可能方案,即將“無條件特定群體(ti) 臨(lin) 時津貼“與(yu) ”無差別全民基本服務”相結合,充分體(ti) 現無條件、可持續、全民性、普遍性的製度特征。
薛惠元副教授對馬雪楊博士的發言進行點評,認為(wei) 該選題新穎前沿,標題頗具文采和吸引力,研究思路十分清晰。關(guan) 於(yu) 全民基本收入製度的設計和本地化,還有一些問題可以進一步分析探討,如製度定位、製度覆蓋的目標群體(ti) 、製度成本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潘夏夢老師作題為(wei) “The Impact of China's Demand on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America”的發言。潘老師認為(wei) ,以往中美國際貿易的研究主要關(guan) 注中國對美出口造成的影響,如減少美國製造業(ye) 勞動力就業(ye) 等。本研究則關(guan) 注於(yu) 中國對美進口的影響,分析了中國進口美國農(nong) 產(chan) 品對美國的影響。數據顯示,2001年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農(nong) 產(chan) 品快速增加且增速遠快於(yu) 其他國家,而美國和巴西分別是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第一和第二多的國家。本研究使用美國縣級層麵數據,並構造Bartik工具變量進行兩(liang) 階段回歸,探究中國對美農(nong) 作物進口的實際影響。研究發現,美國的農(nong) 地價(jia) 值、農(nong) 地集中度隨中國進口美國農(nong) 作物的增加而上升,中國進口需求對以上變化的解釋可以達到30%以上。研究還發現中國對美農(nong) 作物進口改變了美國農(nong) 民的收入分布情況,總體(ti) 上提升了美國農(nong) 民的收入,但主要受益者是依靠經營性收入的高收入農(nong) 民,普通農(nong) 民的收入沒有顯著變化。
張平副教授對潘夏夢老師的發言進行點評,認為(wei) 該選題較為(wei) 新穎,研究具有豐(feng) 富的現實意義(yi) 。研究規範完整,分析了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將貿易研究的關(guan) 注重點從(cong)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向農(nong) 業(ye) 領域拓展。他建議,關(guan) 於(yu) 中國對美進口的影響,還可以繼續深入農(nong) 業(ye) 行業(ye) 集中度、行業(ye) 資源配置、產(chan) 品價(jia) 格等方向的研究,與(yu) 以往貿易研究開展比較和對話。
黃汝婷副研究員作題為(wei) “Extreme Weather and Life Satisfaction: Vulnerabilities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in China”的發言。黃老師指出,本研究置於(yu) 中國背景之下,探究了極端高溫、低溫以及降雨對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采用OLS回歸模型,創新地利用縣級氣象站數據構造相對指標測量極端天氣,以CFPS中的主觀幸福感測量居民生活滿意度,並控製了個(ge) 體(ti) 層麵與(yu) 區域層麵的變量。實證結果發現,極端低溫和降雨會(hui) 導致主觀幸福感降低,農(nong) 村和低收入人群是極端天氣的脆弱性群體(ti) 。研究驗證了健康和經濟活動兩(liang) 條路徑,發現極端天氣將增加醫療支出、減少家庭資產(chan) 。其中,城市和高收入人群的醫療支出增加較多,家庭收入中主要是農(nong) 業(ye) 收入受到損失,這一結果也與(yu) 異質性分析相吻合。研究還探討了適應性措施對緩解極端天氣影響的可能,巧妙利用我國北方及南方地區供暖設施分布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商業(ye) 保險以及地方性的氣候適應性措施能夠發揮有效作用。
楊紅燕教授對黃汝婷老師的發言進行點評,她認為(wei) 當前極端天氣對個(ge) 體(ti) 生活滿意度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該研究選題比較新穎,建立起自然氣候變化與(yu) 社會(hui) 民生之間的聯係。研究使用縣級尺度的數據,指標測量有一定創新,論證清晰、結論精準。她建議,接下來的研究中,還可以深入探討不同極端天氣的異質性影響,以及不同保險製度對緩解極端天氣影響的作用。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的繆欽博士作題為(wei) “Who Gets Hurt from Climate Policy: The Effects of Energy-Saving Policy on Labor Income Share in China”的發言。繆欽博士從(cong) 氣候治理政策的資源分配效應出發,關(guan) 注到氣候治理政策可能引發的公平問題。研究以我國“萬(wan) 家企業(ye) 節能低碳行動”為(wei) 政策背景,采用連續雙重差分法(DID),基於(yu) 全國稅收調查數據庫的工業(ye) 企業(ye) 數據,以企業(ye) 碳減排目標量為(wei) 政策強度指標,考察了政策實施對企業(ye) 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該政策顯著降低了企業(ye) 勞動收入份額,且通過平行趨勢檢驗、安慰劑檢驗等係列穩健性檢驗。機製分析表明,政策通過雙重路徑產(chan) 生作用:一方麵,企業(ye) 為(wei) 滿足合規要求增加設備投資和研發投入,資本要素投入替代勞動要素投入,勞資相對價(jia) 格發生變化,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另一方麵,合規成本加劇了企業(ye) 的流動性約束,迫使企業(ye) 通過削減工資等內(nei) 部成本進行融資。異質性分析進一步揭示,規模小、勞動議價(jia) 能力弱、低技能勞動力集中以及行業(ye) 競爭(zheng) 度高的企業(ye) 承受更大衝(chong) 擊。研究揭示了氣候政策影響要素分配的微觀機製,為(wei) 優(you) 化氣候政策的分配正義(yi) 提供了實證依據。
趙青副教授對繆欽博士的發言進行點評,稱讚該研究內(nei) 容紮實、邏輯清晰,對微觀勞動要素的分配方式和機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她建議,在後續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分析氣候治理政策的微觀分配效應的區域異質性以及階段異質性等,並就研究中涉及社會(hui) 保障政策影響分析的部分與(yu) 繆欽博士進行了探討。
發言結束後,現場及線上與(yu) 會(hui) 師生就實證研究分析方法、氣候政策與(yu) 環境政策的區別與(yu) 聯係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最後,世界杯直播网副院長、社會(hui) 保障中心主任王增文教授對本期深度工作坊作總結發言。他表示,本次“收入分配、氣候正義(yi) 與(yu) 社會(hui) 福利”深度工作坊通過四位學者的精彩報告和深入研討,形成了氣候治理與(yu) 社會(hui) 福利兩(liang) 個(ge) 重要議題之間的學術紐帶。他指出,社會(hui) 福利是涉及經濟發展、環境氣候等多要素的綜合函數,需置於(yu) 全局係統中審視。未來,環境與(yu) 氣候政策設計還需平衡多重價(jia) 值:一是生態保護與(yu) 社會(hui) 公平的平衡,在推進綠色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二是代際公平與(yu) 代內(nei) 公平的平衡,既要著眼未來長遠生態安全,也要保障當代人的民生福祉;三是國際責任與(yu) 國家發展的平衡,在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中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
(供圖:吳湘;供稿:王澍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