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初,群賢畢至。4月27日至28日,武漢大學第六屆國際交叉學科論壇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分論壇在我院成功舉(ju) 辦,共有來自海內(nei) 外的8位優(you) 秀青年學者參加了我院分論壇,通過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報告與(yu) 座談探討學術前沿,共繪發展藍圖。

4月27日,我院國際交叉學科分論壇開幕,開幕式由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尤傳(chuan) 明主持,倪星院長、袁麗(li) 華副書(shu) 記、邢濤副書(shu) 記、向運華副院長、阮建平副院長、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主任陳剛副教授、國際關(guan) 係係主任馮(feng) 存萬(wan) 副教授以及師生代表出席了開幕式活動。尤書(shu) 記介紹出席我院分論壇的國際學者以及學院領導和參會(hui) 教師,並向各位學者的到來表達歡迎。隨後,倪星院長致歡迎詞,向與(yu) 會(hui) 學者介紹了武漢大學國際交叉學科論壇的舉(ju) 辦宗旨,指出我院今年共邀請了10位海內(nei) 外學者參與(yu) 論壇交流(其中2位參加論壇季活動),是該論壇創辦以來我院來訪學者最多的一屆,並向與(yu) 會(hui) 學者介紹了學院發展情況,指出我院學科曆史悠久、學科優(you) 勢突出,新時代引領新命題,為(wei) 學院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yu) 挑戰,歡迎各位青年學者加盟我院,組建學術共同體(ti) ,共謀武漢大學政治學學科與(yu) 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大局。

隨後進行了兩(liang) 場學術報告,第一場主要圍繞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等研究領域展開,由向運華教授主持,陳剛副教授點評。
來自多倫(lun) 多大學Munk國際事務與(yu) 公共政策學院的蔡豔君博士後作了題為(wei) 《互聯網+的韌性城市管治》的報告,她以社交媒體(ti) 的功能性為(wei) 切入點,以東(dong) 南亞(ya) 城市社區為(wei) 研究對象,采用調查、參與(yu) 式觀察和影像傳(chuan) 播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社區參與(yu) 如何推動社區社會(hui) 資本的應用;來自荷蘭(lan) 烏(wu) 特勒支大學的鄭麗(li) 潔博士報告題目為(wei) 《歐盟國家的家庭支持政策對其生育率影響的質性比較分析:一個(ge) 結構配置的視角》,她以現場互動形式引入中國低生育率陷阱的研究問題,提出影響生育率的因素為(wei) 社會(hui) 情境因素與(yu) 政策因素,采用質性比較分析、結構配置、QCA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歐盟國家的家庭支持政策對其生育率的影響;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周昊玥博士作了題為(wei) 《貧困勞動力資源、產(chan) 業(ye) 投資與(yu) 地方扶貧決(jue) 策的經濟邏輯》的報告,她開始此項研究是源於(yu) 在農(nong) 村調研過程中觀察到的兩(liang) 個(ge) 現象:產(chan) 業(ye) 扶貧中勞動力缺失的現狀,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資源動員模式的地區間差異,她以地方政府以收入再分配為(wei) 目標的扶貧投資行為(wei) 作為(wei) 觀察對象,研究了現行扶貧製度下國家收入在分配手段;來自墨爾本大學的劉天陽博士報告題目為(wei) 《極端化思考與(yu) 幹預途徑》,他以新西蘭(lan) 暴恐事件、巴以衝(chong) 突下的兒(er) 童自殺性襲擊兩(liang) 則案例引入主題,采用階段化的分析模型,指出極端化誕生於(yu) 某種關(guan) 係網絡,其群間競爭(zheng) 與(yu) 衝(chong) 突所導致的摩擦激怒關(guan) 係中的任何一方,提出我們(men) 需要重點關(guan) 注那些長期的爭(zheng) 鬥區域。
第二場學術報告主要圍繞國際關(guan) 係、國際政治等相關(guan) 研究領域展開,由馮(feng) 存萬(wan) 副教授主持,阮建平教授點評。
來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張屹博士報告為(wei) 《東(dong) 盟安全合作機製與(yu) 中國參與(yu) 》,他指出目前反恐兩(liang) 個(ge) 轉向為(wei) 南線轉向和中國海外參與(yu) ,中國在反恐認知上是有概念上不斷轉換的,早期對待群體(ti) 性事件和突發事件,我國對其認識是窄化的,對恐怖主義(yi) 的外延是展開的,是把群體(ti) 性事件放在刑事案件中,以法學的形式加以處理,法學界對反恐的認知更加的細化,下一步要思考中國與(yu) 周邊國家如何形成一種司法合作機製,同時思考聯合國準則對我國反恐立法的借鑒意義(yi) ;來自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的政治科學雙博士候選人李瀅做了題為(wei)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the Sino-E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的報告,她以理性選擇製度主義(yi) 和曆史製度主義(yi) 為(wei) 理論分析框架,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科技合作層次,將其從(cong) 底層至頂層分為(wei) Obtain technical assistance, absorb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outside,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seek for some words power,Catch up with others in S&T, seek for words power,S&T diplomacy, global leadership四層,並指出中國在進入WTO之前處於(yu) 最底層,她以伽利略計劃、歐洲清潔能源合作和龍計劃作為(wei) 研究案例,詳細梳理了中國和歐洲的科技發展線;來自墨爾本大學亞(ya) 洲研究院的潘秋萍博士報告題目是《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hip: The Human Facto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她的研究立足於(yu)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移民數量激增的社會(hui) 現象,分析以中國新移民為(wei) 代表的高技術類移民在澳大利亞(ya) 此類移民國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並通過對705個(ge) 華人社團的研究,以2016年南海爭(zheng) 端事件中澳大利亞(ya) 華人組織的反應為(wei) 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論證;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張騰飛博士報告題目為(wei) 《The Effects of SNS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Percep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China-Japan Relations at a Civil Level》,她在報告中指出,社交網絡對中日的影響是相互的,通過采用焦點小組、深度訪談、概率抽樣、文本挖掘等研究方法,以北京三所高校大學生為(wei) 調查對象,研究發現信息獲取動機和娛樂(le) 動機是學生對日本印象的重要影響要素,得出學生接收日本的信息越多,對日本的警惕防禦意識就越低,對日本的大眾(zhong) 文化、產(chan) 品科技越接受等結論。
報告會(hui) 氣氛熱烈,與(yu) 會(hui) 學者針對報告內(nei) 容進行深入的交流,從(cong) 研究問題的概念與(yu) 外延、研究方法的使用與(yu) 創新、研究結論的推廣以及研究的限製與(yu) 改進等方麵暢所欲言,加深了學者學術報告各議題的研討。

論壇期間還專(zhuan) 門設置了師生座談交流環節,院長倪星教授、係主任與(yu) 各係教師參與(yu) 了座談活動,向各位與(yu) 會(hui) 學者介紹了學院的師資力量與(yu) 教師結構、課程設置與(yu) 研究特色等內(nei) 容。倪星院長從(cong) 我院轉型發展機遇、武漢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武漢大學優(you) 秀的生源結構以及人才為(wei) 先的辦學理念等方麵向與(yu) 會(hui) 學者進一步介紹了學校、學院的基本情況,並詳細講解了學校的人才政策與(yu) 晉升機製,對各位學者加盟我院表達期許。
在學術交流活動的同時,我院為(wei) 與(yu) 會(hui) 學者安排了學校遊覽活動,既帶領學者參觀了行政樓、老齋舍、老圖書(shu) 館、十八棟等武漢大學古色古香的標誌性建築,也帶領學者參觀了萬(wan) 林博物館等現代景觀建築,在領略武大厚重文化底蘊的同時,感受百廿添五、黌門新啟的曆史脈動。在短短會(hui) 期中,學校及學院向與(yu) 會(hui) 國際學者充分展示了武漢以及武漢大學的名片,展示了武漢大學“人才強校”的戰略理念和發展方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據悉武漢大學國際交叉學科論壇旨在為(wei) 海內(nei) 外青年學者搭建一個(ge) 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平台,推進學科交叉與(yu) 學術創新,共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局。論壇此前已成功舉(ju) 辦五屆,已成為(wei) 武漢大學聚賢納才的重要平台。本屆論壇采用“集中論壇+論壇季”的形式,集中論壇為(wei) 期兩(liang) 天,因時間關(guan) 係不能參加集中論壇的學者也可報名參加“論壇季”。
(劉聰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