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第四期於(yu) 3月15日晚在學院317教室舉(ju) 行,本期的主題為(wei) “中間權力網絡與(yu) 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治理”,主講人為(wei) 中南民族大學張燚博士。點評嘉賓為(wei) 儲(chu) 建國教授,主持人為(wei) 侯讚華博士。

“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治理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地域性差異’呢?東(dong) 北和西南邊疆地區的治理為(wei) 何會(hui) 相對成功,而西北邊疆地區的治理為(wei) 何相對不盡如人意?”張燚博士帶著這一問題意識,開始了自己的研究思考。他首先對研究現狀進行了評估,並認為(wei) 目前的四種解釋模式:製度創新說、經濟發展說、文化調試說、政策調整說,雖有其解釋效力,但也各有其不足。在此基礎上,張燚博士提出了中間權力網絡這一新的解釋框架和模型,並認為(wei) 該模型的建構基於(yu) 以下四種理論假設:第一,國家與(yu) 社會(hui) 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國家權力必須有相應的社會(hui) 結構來承載;第二,治理的實質是公共決(jue) 策,是國家權力對社會(hui) 資源進行分配的方式;第三,治理的成功或失敗,取決(jue) 於(yu) 治理模式與(yu) 中間權力網絡的適合與(yu) 否;第四,改變治理狀況的方式有兩(liang) 個(ge) ,重塑中間權力網絡或者改變治理模式。
隨後,大家圍繞張燚博士的主要觀點展開了討論和交流。這些討論既包括規範理論方麵的,如“治理績效”的標準、“被動式治理方式”的依據等;又包括現實感受方麵的,如新疆地區的穩定、中國的民族政策等等。
最後,儲(chu) 建國教授對本期的發言和討論做了總結。針對張燚博士所提出來的“中間權力網絡”,儲(chu) 老師認為(wei) ,這一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在具體(ti) 分類上則略顯不足,建議從(cong) “理性化程度”來對不同的中間權力網絡進行劃分;另一方麵,儲(chu) 老師針對“如何做一篇好的博士論文”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wei) 一篇好的博士論文包括以下七個(ge) 方麵:第一,提出的問題是否明確;第二,文獻綜述是否全麵;第三,核心概念是否清晰;第四,核心概念與(yu) 理論模型之間的關(guan) 係是否合乎邏輯;第五,理論模式與(yu) 事實聯係是否緊密;第六,事實來源是否可靠;第七,是否有現場式的體(ti) 驗和入境式的思考。
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五期將於(yu) 四月中旬舉(ju) 行,沙龍主題為(wei) :後農(nong) 業(ye) 稅時代的鄉(xiang) 鎮政府功能與(yu) 行為(wei) 研究,主講人為(wei) 王永茂博士。歡迎大家參加。
(閆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