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上午,“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yu) 實踐”座談會(hui) 在我院303會(hui) 議室順利召開。會(hui) 議由湖北省政治學會(hui) 會(hui) 長、世界杯直播网院長劉偉(wei) 主持,參加座談的有上海市人大常委會(hui) 研究室二級巡視員汪聞生、研究處副處長楊鐵山、宣傳(chuan) 處主任科員韓衛怡、理論處主任科員王修一,中國政治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竹汝,上海交通大學陳堯教授,同濟大學趙萍麗(li) 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林明燕,湖北省人大常委會(hui) 研究室綜合處副處長顏軍(jun) ,華中師範大學餘(yu) 成龍老師,以及我院呂普生教授、陳剛副教授、曹龍虎副教授、樓笛晴副教授、朱海英等老師和部分博碩士生。

會(hui) 議伊始,劉偉(wei) 院長對嘉賓們(men) 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隨後他簡要介紹了學院兩(liang) 個(ge) 一級學科的發展曆程和基本情況,並梳理了武大政治學學科近幾年的進展特別是學院相關(guan) 老師圍繞民主理論、民主製度以及人大、政協、基層民主等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所開展的學術研究。進而他指出,學院的政治學者有研究民主問題的學術傳(chuan) 統和成果積累,目前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yu) 相關(guan) 實踐,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團隊力量。之後,與(yu) 會(hui) 人員就“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yu) 實踐”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陳堯老師指出,人民民主是已有概念,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已有概念的創新和升級,是順應政治發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其本質與(yu) 核心是參與(yu) 式民主。在中國“共識型決(jue) 策”體(ti) 製下,中央政策的製定往往基於(yu) 對地方或基層的已有經驗或實踐的肯定和吸納,因此,中國民主政治實踐層麵有大量可供學界提煉的經驗,如 “人民監督員”和“人民陪審員”等都是通過海選抽簽方式決(jue) 定,是迄今為(wei) 止在最大地域範圍內(nei) 推行抽簽式民主的典範。他認為(wei)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種政策語言而非係統化的學術理論,學界要善於(yu) 從(cong) 中概括、總結、提煉,將其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麵。
汪聞生巡視員認為(wei)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種創新性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要處理好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探索的新型民主製度的關(guan) 係,用世界的、未來的眼光理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使全過程人民民主符合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趨勢。
呂普生老師認為(wei) ,要從(cong) 民主、全過程和人大三個(ge) 維度理解“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yu) 實踐”。從(cong) 民主的角度來看,民主意味著權力屬於(yu) 人民,意味著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確保權力屬於(yu) 人民,人民要有行使權力的渠道和機會(hui) ,有行使權力的意識和能力;從(cong) 全過程的角度來看,需要思考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什麽(me) 機製將各個(ge) 民主環節串聯起來;從(cong) 人大的角度來看,則需要探索人大自身如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及人大如何推動相關(guan) 領域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同時,他認為(wei) ,人大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麵臨(lin) 三個(ge) 挑戰,一是立法方麵,人大如何保證立法空間,克服部門利益;二是監督方麵,人大如何保證監督的效果與(yu) 約束力;三是推廣方麵,如何明確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廣的範圍。
陳剛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從(cong) 幾個(ge) 方麵暢談了對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認識。首先,他認為(wei)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很好的概括,學界在關(guan) 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主實踐的同時,也要重視建國之前我黨(dang) 領導的工農(nong) 民主政權在相關(guan) 實踐方麵的價(jia) 值;其次,在立法協商方麵,人大已經有了很多很好的實踐,如在法律起草之前與(yu) 社會(hui) 各界聯動、征求各方意見、對立法的必要性進行討論等;最後,陳剛老師對高校理論研究者提出了一個(ge) 建議,他希望學界能加強同當地人大機構的聯動,特別是要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接觸人大,以打破對國家權力機關(guan) 的神秘感,加強對大學生群體(ti) 的政治社會(hui) 化。
朱海英老師基於(yu) 自身的認識,從(cong) 概念生成視角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意味著什麽(me) ”的政治思考和困惑。針對這一問題,曹龍虎老師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資本主義(yi) 這兩(liang) 種政治製度關(guan) 於(yu) 民主話語權的爭(zheng) 奪一直非常激烈,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文化建設方麵力度明顯加強,效果也更為(wei) 顯著,逐漸在民主話語權爭(zheng) 奪上占據優(you) 勢。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的提出,是我國加強意識形態話語建設、提升政治合法性的一個(ge) 重要突破點。
樓笛晴老師結合實地調研,提出了她的一些研究發現,即基於(yu) 不同的工作偏重和職責,不同層級的人大代表會(hui) 對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不同的理解。具體(ti) 來說,全國層麵的人大代表更關(guan) 注立法方麵,省級的人大代表則更重視民主監督,基層人大代表往往更關(guan) 注如何加強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聯係,以及如何更好地代表群眾(zhong) 。
趙萍麗(li) 老師認為(wei) ,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的政策性和描述性很強,在學術研究中應主要指向其效能和實踐。另外,她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剛被提出時,其本意為(wei) 直接民主,因此在這一理論和人大相結合之後,需要思考如何將直接民主與(yu) 代議製民主很好地結合起來。
座談會(hui) 最後,中國政治學會(hui) 副會(hui) 長程竹汝教授做了精彩而深刻的總結。他充分肯定了大家的觀點和分析視角,同時指出我們(men) 黨(dang) 善於(yu) 運用理論指導工作,理論落實的一小步往往能夠推進中國民主建設的一大步。“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人民有序政治參與(yu) 的政治提煉,包含著選舉(ju) 、協商、表達的內(nei) 核與(yu) 實質。它不同於(yu) 西方民主僅(jin) 僅(jin) 圍繞民主選舉(ju) 展開,而是全方位、全覆蓋、全鏈條的。“三全”是民主的外部特征,“四個(ge) 統一”是其內(nei) 在運行機製,“三最”是對民主效能的標準判斷。全過程人民民主並非憑空提出,而是總結、生發於(yu) 黨(dang) 的曆史實踐,因此,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學術研究也要和實踐聯係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提煉與(yu) 概括。他期待學術界將來能夠與(yu) 人大機構加強交流與(yu) 合作,以產(chan) 生更豐(feng) 富和更有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供稿:翁偉(wei) 波、朱竹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