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2022年第2期成功舉辦-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新)
您的位置: 首頁 > 正文
    學術活動
    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2022年第2期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2/12/18 13:52:15來源: 瀏覽次數:

    2022年12月14日晚上,世界杯直播网主辦的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2022年第2期“新時代中國地方治理”成功舉(ju) 行。此次工作坊通過騰訊會(hui) 議以線上研討的方式進行,由馮(feng) 先祥老師主持,參加者有學院院長劉偉(wei) 老師,學院部分教師、本科生、全日製碩博研究生、MPA研究生、弘毅學堂PPE專(zhuan) 業(ye) 的部分本科生,以及學界同仁,共近300人。

    會(hui) 議開始,呂普生老師介紹了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的學術定位及組織方式。在本次工作坊的上半場,向淼老師和馮(feng) 川兩(liang) 位老師分別作了報告。向淼老師報告的主題為(wei) 《激活科層內(nei) 部市場:綜合執法領域複合型協作治理何以有效?》。他指出,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ti) 製改革,是推進政府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圍繞專(zhuan) 業(ye) 監管與(yu) 統一執法的跨部門協作難題,既有研究側(ce) 重於(yu) 科層壓力下的“責任共擔”,但忽視了市場機製和政府內(nei) 部網絡關(guan) 係等以激勵或信任為(wei) 核心的多元協作機製對科層型機製的補充與(yu) 優(you) 化作用。對A市綜合行政執法體(ti) 製改革試點的7年追蹤分析表明,將準市場機製嵌入科層型機製可以融合“責任共擔”與(yu) “利益相容”兩(liang) 條原則,不僅(jin) 能夠成功化解專(zhuan) 業(ye) 監管與(yu) 統一執法的矛盾,而且有助於(yu) 形成跨部門協作網絡並維持協作的持續性。在科層、市場、網絡等協作機製中,科層型協作機製需要市場型機製和網絡型機製的有效補充,“科層+市場”複合型協作框架體(ti) 現了科層壓力與(yu) 市場激勵的動態組合。對不同協作機製間相互關(guan) 係及其動態演進的實證分析,能夠為(wei) 進一步推動治理重心下沉背景下的綜合行政執法體(ti) 製改革、解決(jue) 其他跨部門協作治理難題以及建設整體(ti) 性政府提供有益啟示。

    向淼老師做報告分享

    馮(feng) 川老師的報告主題為(wei) 《監督泛化與(yu) 縣域治理困境的形成邏輯》他先提出,新時代縣域治理中的監督主體(ti) 數量大幅增加,擴大到包括專(zhuan) 事監督問責的常態機構、圍繞中心工作臨(lin) 時設置的監督機構以及監督權逐漸膨脹的業(ye) 務部門在內(nei) 的其他縣域行政組織。“監督泛化”已成為(wei) 監督下鄉(xiang) 在縣域治理實踐中的普遍趨向。所謂“泛化”,即原先的特定領域邊界變得模糊而形成的一種向外擴張滲透的開放狀態。監督對象的泛化,促成屬地責任的濫用,導致基層幹部陷入被高強度反複動員的困境。監督標準的泛化,弱化了監督工作的治理實效,導致形式主義(yi) 泛濫。監督意義(yi) 的泛化,造成監督問責的剛性化,以致避責行為(wei) 在鄉(xiang) 鎮政府內(nei) 部蔓延。基於(yu) 此,他進一步談到,監督泛化引致縣域治理困境的深層原因,在於(yu) 控製權的過度上收。讓控製權回歸收放自如狀態,關(guan) 鍵在於(yu) 確保監督權的適度行使,促使監督下鄉(xiang) 運作機製進一步完善。

    馮(feng) 川老師做報告分享

    在兩(liang) 位報告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之後,申建林老師進行了點評他先肯定了兩(liang) 位老師所分享文章的選題、撰寫(xie) 質量以及對方法的運用,認為(wei) 在中國的權力體(ti) 係下,行政權力是高度統一、內(nei) 部高度協調的。從(cong) 科層製係統來看,縣級政府本身就屬於(yu) 整體(ti) 化政府。政府運行邏輯跟市場運行邏輯不同,在政府內(nei) 部激活市場是否可行,值得商榷。針對馮(feng) 川老師所提出的“監督”的概念,申老師指出,監督是一個(ge) 現代的概念,其本質是為(wei) 了保證權力的合法行使。

    在本次工作坊的下半場,朱成燕老師和樓笛晴老師分別作了報告。朱成燕老師報告的主題是《縱向政策協調視角下的層層加碼:基於(yu) 對健康碼政策執行過程的追蹤》。在全國健康碼一碼通行的政策背景下,地方仍以使用本地健康碼為(wei) 主,甚至采取層層加碼的防控措施,導致政策目標和政策執行結果之間的張力。她借助縱向政策協調理論分析了影響地方層層加碼的主要障礙因素,並在追蹤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檢驗了上述理論。通過分析,朱老師指出,在不同的階段上,地方層層加碼的程度和影響因素呈現差異。在健康碼互認階段,各地在不同風險等級下協調需求各異、防疫健康信息不對稱、首次使用健康碼互認成本高是地方層層加碼的主要原因;在全國碼與(yu) 地方碼並用階段,縱向政府之間的數據之爭(zheng) 和利益分歧是地方碼上加碼的主要原因;在全國健康碼互通階段,各地防疫健康信息的不完全共享是地方碼上加碼的主要原因。在一省一碼階段,國內(nei) 外疫情衝(chong) 擊和體(ti) 製內(nei) 壓實四方責任的壓力下,各省加碼防控標準,且防疫健康信息不完全共享是地方層層加碼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央層麵通過發布引導性政策、提供互通互認機製、利益讓渡等措施壓縮了政策協調的成本,也展現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製度優(you) 勢和協調效能。

    朱成燕老師做報告分享

    樓笛晴老師報告的主題是《地方人大履職中的地域和行業(ye) 代表性研究》。她談到,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自其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的道路上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作為(wei) 這一製度主體(ti) 的人大代表,其能否積極作為(wei) 、發揮實質代表性作用,直接決(jue) 定了民意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因此,她重點關(guan) 注了地方人大代表回應所在地域和行業(ye) 的履職行為(wei) 。樓老師運用我國中部地區A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背景及履職數據,分析了地方人大代表的地域代表性和行業(ye) 代表性。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基層幹部和知識分子具有很強的地域代表性,但兩(liang) 者之間存在內(nei) 部差異;民主黨(dang) 派、工商聯和無黨(dang) 派人大代表更可能為(wei) 行業(ye) 發聲,中共黨(dang) 員的人大代表的行業(ye) 代表性相對更弱;連任經驗對人大代表的地域和行業(ye) 代表性皆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基於(yu) 回歸結果,樓老師對代表所提議案和建議進一步作文本分析、對人大代表進行深度訪談,透視出地方人大立足代表結構的地域和行業(ye) 兩(liang) 方麵的描述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轉化為(wei) 實質性代表。

    樓笛晴老師做報告分享

    在兩(liang) 位報告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後,呂普生老師進行了點評。他認為(wei) 兩(liang) 位老師研究中探討的核心問題都是中國地方治理中的經典研究主題,且文章設計精細,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針對朱成燕老師分享的成果,呂普生老師提出幾點建議:在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上,與(yu) 特定政策相關(guan) 因素,還可以進一步提煉;在文章的理論檢驗部分,建議補充論述各種因素是如何組合導致層層加碼的結果;在結尾部分可以根據本項研究探討其政策意涵。此外,呂普生老師談到,樓笛晴老師在其研究中將個(ge) 案分析、回歸分析、文本分析和深度訪談等多種研究方法融合在一起,對於(yu) 研究方法的嫻熟運用令人他深受啟發。他指出,代表履職模式和代表性問題是民主理論和實踐研究中的核心議題。人大代表是否有代表性,主要取決(jue) 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代表的廣泛性,即代表是否來自不同類型的選民群體(ti) ;二是代表的真實性,即代表是否真正為(wei) 他所代表的選民發聲。如何提升中國地方人大代表的廣泛代表性和真實代表性,這是值得繼續研究探討的問題。

    最後,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劉偉(wei) 院長進行總結發言。他講述了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的重要意義(yi) ,概括了本次工作坊的幾個(ge) 特點。其一,本期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首次在線上公開舉(ju) 行,這是一種學術公益,希望能讓更多學界同行以及學生從(cong) 中受益。其二,本期工作坊邀請了行政管理係的兩(liang) 位教師主講。盡管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最初是由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來牽頭,但在後續的交流研討中會(hui) 邀請更多不同專(zhuan) 業(ye) 、院係甚至其他兄弟院校的學者共同參與(yu) 。其三,本期工作坊聚焦於(yu) “新時代中國地方治理”,研究選題較為(wei) 豐(feng) 富,但都體(ti) 現出中國地方治理的不同向度。四位青年學者的研究選題和分析結論,不論是從(cong) 學術性還是現實性來講,對於(yu) 大家都會(hui) 有不同程度的啟發,值得進一步探討交流。其四,本期工作坊四份研究關(guan) 注的層麵主要聚焦於(yu) 縣、市等中層,部分涉及省級政府,這些研究跳出了農(nong) 村、社區場域,既有中觀層麵的理論分析,也與(yu) 經驗現實接壤,未來仍有很多研究空間,值得持續耕耘。

    第二期珞珈政治學深度工作坊部分教師與(yu) 學生截屏合影

       

                                                       (羊瑩瑩供稿、截圖)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世界杯直播网地址:世界杯直播网鄂ICP備05003330鄂公網安備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