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晚,“珞珈政治學論壇”2024年第3期在學院106會(hui) 議室成功舉(ju) 辦。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郭忠華教授作題為(wei) “西方政治話語建構中的‘他異性’策略—以公民話語作為(wei) 分析進路”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學院院長劉偉(wei) 教授主持,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的張楊波教授、本院的樓笛晴、陳剛、曹龍虎、馮(feng) 先祥、付小剛等老師以及校內(nei) 外30餘(yu) 名本碩博學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郭忠華教授先以亞(ya) 裏士多德,黑格爾和韋伯三位西方思想家的主張為(wei) 引子,指出了其代表的作為(wei) 事業(ye) 的西方政治話語的特征。他們(men) 從(cong) “東(dong) 西差異”的視角來建構有關(guan) 西方高貴性的話語,把東(dong) 方和西方看作是兩(liang) 個(ge) 存在本體(ti) 論差異的陣營,而兩(liang) 者內(nei) 部的差異性則遭到忽視。之後的薩義(yi) 德將其理論化為(wei) “東(dong) 方主義(yi) ”,而東(dong) 方主義(yi) 範式雖然有助於(yu) 人們(men) 增進對西方政治話語建構方式的認識,但是由於(yu) 它建立在東(dong) 西二元劃分、西方對東(dong) 方的規馴以及東(dong) 西方外部比較的基礎上,忽視了來自西方社會(hui) 內(nei) 部的建構動力。
郭忠華教授隨即介紹了英國學者恩靳·艾辛在對東(dong) 方主義(yi) 範式反思基礎上提出的他異性範式。艾辛認為(wei) ,即使在西方內(nei) 部,也存在著二元對立的認知,內(nei) 部也是有他異性的。他異性是特定群體(ti) 將自身與(yu) 其他群體(ti) 區分開來的策略。一共有三種策略來歧視他人並團結自己:團結性策略、競爭(zheng) 性策略、疏離性策略。通過他異性可以對公民身份的流變進行解讀,公民身份並不是有關(guan) 權利與(yu) 義(yi) 務的固定性製度安排,而是特定群體(ti) 對其他群體(ti) 進行團結、競爭(zheng) 和疏離的策略,這是這些策略的一套話語體(ti) 係。無論是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公民身份都包含著內(nei) 部的他異群體(ti) ,如古希臘時期婦女、兒(er) 童和奴隸等不享有公民權,正是這些群體(ti) 的存在,才使得公民身份明晰起來。
郭忠華教授在介紹艾辛的他異性理論觀點後,指出了他異性的理論貢獻,即不僅(jin) 把注意力集中於(yu) 東(dong) 西方的差異,同時還聚焦於(yu) 西方內(nei) 部群體(ti) 的差異,沒有把他者群體(ti) 僅(jin) 看作是一種“被動”的存在。但是,他異性仍然存在兩(liang) 大問題。首先,他異性仍然沒有擺脫西方中心主義(yi) ,其有關(guan) 公民身份的解釋完全以歐洲作為(wei) 背景,其敘述的線索也是從(cong) 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城市再到歐洲現代民族國家和當今時代,與(yu) 正統公民話語的敘述主線並無差異。其次,“他異性”範式隱含著“直接” 競爭(zheng) 和衝(chong) 突的含意。“他異性”範式強調公民群體(ti) 與(yu) 他者群體(ti) 之間的競爭(zheng) 和衝(chong) 突,從(cong) 這一角度而言,“他異性”隱含著明顯的競爭(zheng) 與(yu) 衝(chong) 突含意。直接競爭(zheng) 和衝(chong) 突固然可以推動西方政治話語發生變化,但卻未必是其全部的動力來源。東(dong) 方主義(yi) 突出了西方對東(dong) 方的文本規馴,他異性強調了西方內(nei) 部的他異性群體(ti) 在政治話語建構中的作用。
他異性和東(dong) 方主義(yi) 都通過汙名化東(dong) 方社會(hui) 來彰顯西方的高貴。但是都忽視了他異性存在的另一張麵孔,以“浪漫化”和“理想化”東(dong) 方來彰顯自身不足的麵孔。郭忠華教授以“正麵的他異性”來解釋這一現象。郭忠華教授認為(wei) 在西方對於(yu) 東(dong) 方的想象中,正麵的他異性體(ti) 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對中國社會(hui) 生活的美化、對中國政治的美化、認為(wei) 東(dong) 方啟發了西方,把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追溯到東(dong) 方社會(hui) 。正麵他異性把東(dong) 方社會(hui) 抬高到一個(ge) 致臻完善的高度。但是正麵的他異性和負麵的他異性兩(liang) 者最終達到了殊途同歸的效果。負麵差異性通過建構東(dong) 方的不足來彰顯西方的高貴。正麵的他異性通過建構東(dong) 方的高貴而彰顯西方的不足,以此為(wei) 西方提供警醒和參考,希望西方在不足的方麵能夠進步。
郭忠華教授以《趙氏孤兒(er) 》在西歐被改編為(wei) 《中國孤兒(er) 》為(wei) 實例,闡述了西方正麵他異性的目的是要借助美化東(dong) 方來影響西方社會(hui) 。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er) 》以想象和浪漫化的中國來建構歐洲所需要的現代政治話語,伏爾泰試圖通過對中國的浪漫想象來鞭撻法國的舊政治以此來展望新政治,塑造出新的民族精神和國家精神。劇中對中國精神的完美想象,不僅(jin) 抒發了反抗法國宗教和王權的心聲,而且為(wei) 法國現代政治話語建構和政治轉型提供了參考。
在講座最後,郭忠華教授指出,要把握西方政治話語建構中的他異性,首先需要明晰他異性的雙重策略,分別是內(nei) 部他異與(yu) 外部他異的結合,正麵他異與(yu) 反麵他異的結合。此外,還需要關(guan) 注西方政治話語的多種樣態,分別為(wei) 西方社會(hui) 內(nei) 部的他異化、西方對外部群體(ti) 的負麵他異化以及西方對外部群體(ti) 的正麵他異化,而上麵所有策略最終都是為(wei) 了要形成西方政治話語的“反思與(yu) 堅守”結構。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老師和同學們(men) 踴躍提問,就講座中涉及的問題同郭忠華教授進行了交流。郭忠華教授強調他異化策略普遍存在,需要根據具體(ti) 情況展開分析,同時也應該注意話語需要特定的文化場域才能發揮作用。
最後,學院院長劉偉(wei) 教授進行了簡短總結。他指出,他異性策略在內(nei) 外不同空間適用,也有正向和反向之別,由此構成了比較複雜的類型和情況。對於(yu) 不同類型的他異化策略,作為(wei) 研究者的我們(men) 需要看到,有的他異化策略顯然不是嚴(yan) 謹的基於(yu) 事實和邏輯的學術性比較,而是根據使用這一策略的主體(ti) 的現實需要而選擇或構建的,甚至屬於(yu) 附會(hui) 或虛構的範疇,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解析運用他異性策略的具體(ti) 目的,以及他異性策略的所指和能指中所包含的複雜內(nei) 涵。

本次講座圓滿結束,老師和同學們(men) 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政治話語建構中的他異性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相信在今後的學習(xi) 和研究中,同學們(men) 會(hui) 以不同的理論視角反思政治學的基本問題,為(wei) 推動學科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貢獻力量。
(供稿:劉海濤、蘇彩瓏;供圖:陳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