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0日下午,三亞(ya) 學院財經學院院長張光教授做客武漢大學“珞珈國家治理論壇”第六講,報告論題為(wei) “從(cong) 大財政看中國政府的規模:成因、作為(wei) 和成效”。論壇由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行政管理係李泉教授主持。行政管理係主任陳世香教授、公共經濟與(yu) 社會(hui) 保障係楊紅燕教授等相關(guan) 院係師生參與(yu) 了本次論壇。
本次學術報告主要圍繞“中國政府很有錢嗎?如何測量政府的財政規模?我國財政規模是如何演變的?如何解釋財政規模的演變?支出如何分配的?成效如何?”這六個(ge) 核心問題展開,通過逐層遞進的分析呈現出了我國政府大財政規模的演變曆程,並詳細闡述了成因、作為(wei) 和成效等議題。
張光教授開篇比較分析了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近年來預算經費差異,認為(wei) 我國教育預算經費較為(wei) 充足。在分析“如何測量政府的財政規模”時,張教授認為(wei) 可以按照收入口徑,從(cong) 預算內(nei) 、預算外和債(zhai) 務三個(ge) 維度測量1950s—1990s的政府財政規模,從(cong) 預算內(nei) 、政府性基金、國有企業(ye) 資本預算和債(zhai) 務四個(ge) 維度測量1990s至今的政府財政規模。張教授以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為(wei) 基準,清晰展示了1952年以來的政府財政規模演變圖景:改革開放前的政府財政規模演變曆經了大躍進時期(1958-1960)的高漲和文革高潮時期(1966-1968)的下跌兩(liang) 次調整;改革開放後至2013年的政府財政規模演變形成了以1994年分稅製改革為(wei) 底點的“U型”結構;而2013年以來的政府財政規模演變則趨於(yu) 平穩。在曆史演變趨勢描述的基礎上,張教授進一步解釋了我國財政規模演變的深刻原因,即以和平紅利、稅收動員、政治動蕩等因素分析了改革開放前的波動,從(cong) 財政包幹製視角係統揭示了“U”型結構下降過程,以分稅製改革製度視角深入揭示了“U”型結構上升過程,這些製度因素既影響了政府財政規模,也帶來了係列社會(hui) 後果。與(yu) 財政收入相映照,張教授介紹了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問題,認為(wei) 政府財政支出主要集中在經濟事務、社會(hui) 保障、教育、住房與(yu) 社區等方麵。而且,通過與(yu) OECD國家進行比較發現,我國財政支出主要用於(yu) 經濟建設,而OECD國家主要用於(yu) 社會(hui) 保障,展示了發展型國家與(yu) 福利型國家的顯著差異。同時,也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我國政府顯得那麽(me) 有錢,即我國有大量財政資金可供政府自由裁量,而OECD國家資金主要用作權力型支出。在此基礎上,張教授對我國大財政規模所產(chan) 生的積極效應以及今年以來減稅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此次報告是由武漢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專(zhuan) 業(ye) 學位教育中心和世界杯直播网行政管理係共同舉(ju) 辦的“珞珈國家治理論壇”第六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