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30日晚,“珞珈政治學論壇”1607期在學院332教室舉(ju) 行。本次論壇由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閆帥老師主講,世界杯直播网劉偉(wei) 老師主持,主題為(wei) “非選舉(ju) 問責:中國政治發展的新觀察”。出席論壇的老師包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治學係的羅雪飛、湖北省委黨(dang) 校黨(dang) 建教研部的董毅、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冷向明、中南民族大學政治學係張建偉(wei) ,以及本院的樓笛晴、陳剛、呂普生、陳柏奇,另外來自在漢各高校及本院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碩士生、博士生也參加了本次論壇。
在發言中,閆帥老師首先介紹說,針對當前中國政治發展所展現出來的新變化,學界使用了民生政治、社會(hui) 建設、社會(hui) 政策時代、公共服務型政府等描述性概念,這些概念雖然揭示了部分事實,但也遮蔽了一些信息,特別是無法放在縱橫的時空坐標係中來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位置及其獨特性。例如,民生、公平、公共服務何以會(hui) 成為(wei) 當前政府的政策選項?中國所建設的服務型政府與(yu) 西方又有何不同?驅動政府關(guan) 心公共服務的動力又是什麽(me) ?對於(yu) 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回歸到中國政治發展的邏輯中。然後,閆帥老師指出,中國政治發展的邏輯可以概括為(wei) 國家與(yu) 社會(hui) 互動論,這一分析框架認為(wei) ,政治不穩定源自社會(hui) 需求與(yu) 國家供給的不一致,因此,基於(yu) 政治穩定的需要,政府必須要關(guan) 注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需求,並根據民眾(zhong) 變化了的社會(hui) 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政策供給。針對新世紀以來所出現的規模化的社會(hui) 抗爭(zheng) ,這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是民眾(zhong) 社會(hui) 需求的變化,即在滿足了生存溫飽等經濟權利的需求後,民眾(zhong) 開始轉向和關(guan) 心社會(hui) 保障等社會(hui) 權利的需求,這與(yu) 西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方的權利演進是一種“先經濟權利,再政治權利,最後社會(hui) 權利”的次序,而中國則是一種“先經濟權利,再社會(hui) 權利,最後政治權利”的次序,換而言之,與(yu) 西方“政治權利優(you) 先於(yu) 社會(hui) 權利”的邏輯不同,中國則是一種“社會(hui) 權利優(you) 先於(yu) 政治權利”的邏輯,中國人的這種權利觀念一直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去。在中國“社會(hui) 權利優(you) 先於(yu) 政治權利”的社會(hui) 需求形塑下,政府為(wei) 了回應社會(hui) 需求,開始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也就是說,政府在缺乏選舉(ju) 的壓力機製下,開始變得越來越關(guan) 心公共物品的供給。這與(yu) 西方公共服務型政府、蒂伯特用腳投票模型、赤字中的民主、福利超載等理論所強調的“沒有選舉(ju) 就沒有責任”的公共服務供給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我們(men) 可以將當前中國的政治發展概括為(wei) “非選舉(ju) 問責”。接著,閆帥老師又詳細闡述說,從(cong) 驅動力來看,非選舉(ju) 問責源自政治穩定的壓力;從(cong) 社會(hui) 基礎來看,非選舉(ju) 問責源自中國人“社會(hui) 權利優(you) 先於(yu) 政治權利”的權利觀念;從(cong) 製度基礎來看,非選舉(ju) 問責源自中國民眾(zhong) 與(yu) 政府間的“多重委托代理關(guan) 係”;從(cong) 具體(ti) 實踐來看,非選舉(ju) 問責源自以社會(hui) 問責來提供信息機製和以行政問責來提供懲罰機製的複合。非選舉(ju) 問責作為(wei) 中國政治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展現了中國政治發展的獨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中國政府化解社會(hui) 矛盾、回應社會(hui) 訴求、提供公共服務、重構政治秩序的有效方式。與(yu) 此同時,非選舉(ju) 問責在實踐中也存在“地方政府有更關(guan) 心公共服務嗎”的製度績效問題和“問責有降低製度運轉成本嗎”的製度成本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在於(yu) 中國問責的“過度行政化”,以“行政吸納政治”的方式來解決(jue) 中國的問責問題,不僅(jin) 扭曲了中國的憲製結構,造成了人大問責的長期缺位,更是存在日常治理問題意識形態化的風險,進而有可能消解國家政權的合法性。
閆帥老師的發言激起了論壇參與(yu) 者熱烈的討論,大家對閆帥老師提煉概念、文獻綜合整理的工作和從(cong) 宏觀上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的學術努力表示欽佩,認為(wei) “非選舉(ju) 問責”概念明晰、頗具新意,但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和商榷性的觀點:如有的認為(wei) 地方政府與(yu) 民眾(zhong) 不隻存在治理者與(yu) 被治理者的關(guan) 係,地方政府對民眾(zhong) 也有著直接的負責關(guan) 係,其對民眾(zhong) 需求的回應不隻是上級政府施壓的結果,因此實踐中的“多重委托代理關(guan) 係”應更為(wei) 複雜;有的提出國家—社會(hui) 互動論似乎對政治權利有著某種意義(yi) 上的忽視,而政治權利與(yu) 社會(hui) 權利的優(you) 先順序並不存在某種定論,官員競爭(zheng) 往往對民生供給產(chan) 生了決(jue) 定性影響,但這種回應並一定是基於(yu) 社會(hui) 關(guan) 切,而是源於(yu) 競爭(zheng) 壓力;有的認為(wei) 用多重委托代理關(guan) 係來闡釋“非選舉(ju) 問責”的邏輯雖具有可行性,但是這種框架把一般所說的黨(dang) 委問責和行政問責都涵蓋在行政問責裏了,而這兩(liang) 種問責似乎不宜等同對待;有的認為(wei) 問責基於(yu) 社會(hui) 需求,因此社會(hui) 需求輸入的方式是解釋問題的關(guan) 鍵,“多重委托代理”理論著重強調“民眾(zhong)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這種社會(hui) 需求輸入方式,但“民眾(zhong) →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這種輸入方式也是存在的;有的認為(wei) ,國家—社會(hui) 互動論強調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因此如果社會(hui) 問責的程度高則這種互動論是有效的,如若社會(hui) 問責不高則該理論的解釋力則會(hui) 大打折扣,而實踐中更有效的恰恰是行政問責而非社會(hui) 問責,且事實上從(cong) 追究責任的角度看“社會(hui) 問責”其實並不存在;有的認為(wei) 非選舉(ju) 問責理論體(ti) 係嚴(yan) 密,但是政治發展的衡量維度不僅(jin) 僅(jin) 是民主,正像福山用法治、負責任政府和官僚體(ti) 係質量來衡量政治發展一樣,問責是一個(ge) 比民主更廣涵的概念,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來說中國應該是一種“可控的民主”;有的認為(wei) “多重委托代理關(guan) 係”解釋框架對問題的解釋邏輯基本自洽,但以社會(hui) 為(wei) 出發點來考察國家回應的變化,或許會(hui) 忽視國家與(yu) 社會(hui) 互動中內(nei) 部博弈的變量;有的認為(wei) 經濟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hui) 權利的劃分不能一刀切,而且西方國家在爭(zheng) 取權利過程中的順序也不是鐵板一塊的,實踐中我國的社會(hui) 權利優(you) 先或許是在特定的宣傳(chuan) 氛圍下造就的;有的提出在非選舉(ju) 問責的框架中應注意媒體(ti) 問責的特殊作用,特別是新媒體(ti) 在問責方麵發揮的日益增大的作用,不過新媒體(ti) 在推動政黨(dang) 、政府的選擇性問責方麵也可能存在激活失敗的問題……對於(yu) 老師和同學們(men) 提出的某些疑問和批評,閆帥老師做了簡短的回應。
論壇最後,劉偉(wei) 老師總結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實現了全麵而結構性的變化,解釋這一變化有不少進路。這其中,問責就是一個(ge) 有效的入口。閆帥的研究和發言,圍繞“問責在中國何以產(chan) 生並實踐的”這一主題,對中國政治發展進行了一個(ge) 自洽的理論概括。這種研究取向,是基於(yu) 對政治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把握與(yu) 反思,並運用現有研究的基本發現展開獨立的理論建構和學理分析,是一種介於(yu) 實證研究和政治哲學之間的理論研究,值得部分更擅長文本閱讀和理論思考的博士生借鑒。閆帥的研究同時也表明,政治學的理論建構可以有效回應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並凸顯政治學的解釋力和思想力。中國政治學發展到今天,應該有一部分學者嚐試作一些理論建構的工作,作一些針對“大問題”的學術研究。當然,這種類型的研究仍需向中觀機製和微觀經驗不斷拓展,與(yu) 政治社會(hui) 事實作更為(wei) 緊密而適切的結合,而不隻是停留在概念提煉和理論概括的層麵。就發言主題來說,後續的研究可以從(cong) 問責本身的變化上,運用中觀分析,曆時性地呈現中國政治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在總結之後,劉偉(wei) 老師還對下一期的“珞珈政治學論壇”進行了預告。
“珞珈政治學論壇”1606期:“有條件的政治性:利益置換與(yu) 政策執行中的組織動員”(主講:狄金華),網址為(wei) https://www.pspa.whu.hnrudder.com/zhkx/2016-10-28/4903.html
“珞珈政治學論壇”1605期:漸進主義(yi) 與(yu) 整體(ti) 主義(yi) 的合奏——法國地方政府改革的邏輯進路”(主講:上官莉娜),網址為(wei) https://www.pspa.whu.hnrudder.com/zhkx/2016-09-29/4847.html
“珞珈政治學論壇” 1604期:互聯網+政治?當代網絡政治學的發展與(yu) 現況(主講:陳柏奇),網址為(wei)
“珞珈政治學論壇” 1603期:商人的崛起?——政治學視野中的政商關(guan) 係(主講:黃冬婭),網址為(wei)
“珞珈政治學論壇” 1602期:城管困局與(yu) 基層治理中的群眾(zhong) 路線(主講:呂德文),網址為(wei)
“珞珈政治學論壇”1601期:政治文化研究的普通人進路(主講:劉偉(wei) ),網址為(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