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4期成功舉辦(圖文)-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新)
“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4期成功舉辦(圖文)
發布時間:2016/06/29 09:58:09來源: 瀏覽次數:

image_1_.jpg

2016年6月22日晚,“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4期在學院332教室舉(ju) 行。本次論壇由世界杯直播网的陳柏奇老師主講,世界杯直播网的劉偉(wei) 老師主持,主題為(wei) “互聯網+政治?當代網絡政治學的發展與(yu) 現況”。參加論壇的老師和嘉賓包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治學係的羅雪飛、華中科技大學社會(hui) 學院的戴潔、武漢市委統戰部黨(dang) 派處處長王磊以及本院的上官莉娜、申欽鳴、樓笛晴、呂普生、陳剛。另外,杜克大學的博士候選人桂曉書(shu) 和本院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本碩博同學也參與(yu) 了論壇的討論。

在發言中,陳柏奇老師針對當代網絡政治學的發展與(yu) 現況進行了文獻的梳理,通過對新媒體(ti) 定義(yi) 、中介效用、工具特性的介紹,進一步將其與(yu) 當前現實政治社會(hui) 生活連結,開展後續學術文獻的對話。首先,他以學者Manuel Castells所闡述的信息社會(hui) 與(yu) Robert Putnam對參與(yu) 式民主以及美國公民社群的腐蝕的普遍憂慮等論點作為(wei) 理解背景,說明人類社會(hui) 正處於(yu) 一個(ge) 嶄新的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組織型態,它的本質主要關(guan) 注在資本主義(yi) 的重構以及網絡通信科技(ICT)的發展,是一種以科技、經濟、職場、空間以及文化等不同麵向作為(wei) 區隔過去的新社會(hui) 。與(yu) 此同時,有關(guan) 新媒體(ti) 發展的不同學派亦表明各自觀點立場,而有所謂科技決(jue) 定與(yu) 社會(hui) 決(jue) 定的爭(zheng) 論。其次,他提及了西方學術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政治領域的研究方向,特別是互聯網對於(yu) 重振新媒體(ti) 時代下的公民政治參與(yu) 以及在改良工業(ye) 民主國家的普遍民主弊端上的作用,以及新媒體(ti) 對於(yu) 政治體(ti) 係的運作研究,如早期多數集中在以互聯網為(wei) 中心,包括網絡的民主參與(yu) 和民主化作用,或是探討網絡或在線討論區(cyber discussion forum)的網民“虛擬公眾(zhong) 參與(yu) ”(cyber public participation)對政治的作用及其影響,而現在更廣泛地擴及在各類電子政務、網絡輿情及政府治理等研究領域。再次,他還簡要概述了與(yu) “網絡政治”相關(guan) 的幾個(ge) 近似的概念,如虛擬政治(cyber politics; virtual politics)、互聯網政治(internet politics)、數字政治(digital politics)、線上政治(online politics)等,並歸納了以廣義(yi) 網絡政治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意義(yi) ,分別是:一種存在於(yu) 虛擬空間的政治現象;探討新媒體(ti) 對現實政治生活的衝(chong) 擊或影響;以及現實政治主體(ti) 對於(yu) 信息社會(hui) 的作用。最後,他通過學術文獻的檢閱與(yu) 耙梳,將樂(le) 觀論者、懷疑論者及悲觀論者對新媒體(ti) 與(yu) 政治的聯係是否可能促進民主化或重塑傳(chuan) 統政府治理模式的不同看法進行比較,並在論壇最後提示研究者應慎重考慮在不同發展背景與(yu) 資源條件下,關(guan) 注研究對象(如民眾(zhong) )是否均具備使用新媒體(ti) 的機會(hui) 、能力及意願作為(wei) 命題設定,以提升研究本身的信度與(yu) 效度。

image.jpg

陳柏奇老師的發言激起了論壇參與(yu) 者熱烈的討論,有的認為(wei) 網絡對政治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麵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不利於(yu) 理性協商和共識的達成,但另一方麵網絡也能夠部分地克服陌生人采取集體(ti) 行動的障礙;有的提出網絡政治參與(yu) 和線下社會(hui) 資本之間有聯係,所以對網絡政治參與(yu) 的研究應將線上與(yu) 線下參與(yu) 結合起來;有的指出不同學科對網絡這個(ge) 問題域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視角,網絡政治學要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可以利用信息管理領域對於(yu) 高頻詞等統計方法的運用,借用大數據和數據處理技術;有的認為(wei) 新媒體(ti) 是否促進民主化要考慮初始的政治條件,比如在民主化程度高時新媒體(ti) 更有可能促進民主化,另外新媒體(ti) 對參與(yu) 的積極影響往往表現在不會(hui) 威脅政治統治的領域裏;有的認為(wei) 網絡政治學的研究要擺脫將網絡和政治學進行機械嫁接的作法,找到將兩(liang) 者融合在一起的新的創新體(ti) 係和範式,如果網絡隻是提供工具性的東(dong) 西而沒有脫離傳(chuan) 統政治學的主體(ti) 框架,那麽(me) 其作為(wei) 問題領域的研究就價(jia) 值有限;有的提出對信息網絡的研究可以考慮運用政治市場的分析框架,同時更多地關(guan) 注科學技術研究方麵的文獻,另外不管是科技決(jue) 定論還是社會(hui) 決(jue) 定論,研究重點應該是去理解社會(hui) 是如何運作的;有的指出互聯網技術既給了民眾(zhong) 監控政府的能力,但同時政府也有反製的能力,因此網絡監控的倫(lun) 理何在及政府為(wei) 何能幹涉民眾(zhong) 的上網自由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有的介紹了國外學界的一些研究,如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通過研究網民的帖子、留言、留言是否會(hui) 被刪除及哪些會(hui) 被刪除來反推政府的審查尺度以及處理網絡輿情的底線;有的談到現代國家的合法性除了源於(yu) 績效和曆史天命觀的論證外,還來源於(yu) 政治社會(hui) 化、政治符號等,但是在網絡時代後一種建構方式會(hui) 受到影響,比如網絡上新的話語體(ti) 係會(hui) 對主流的宏大敘事產(chan) 生衝(chong) 擊;還有的通過舉(ju) 例說明了城市社區與(yu) 農(nong) 村社區在網絡參與(yu) 方麵呈現出的數字落差,並提出在當前網絡政治維權增多的情況下可以研究怎樣的網絡政治維權更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取得成功……對於(yu) 大家提出的某些問題和觀點,陳柏奇老師做了簡要的回應。

論壇最後,劉偉(wei) 老師總結道:其一,互聯網的確已深入到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但它對政治世界的影響到底是根本性的還是表麵性的,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和判斷。國家的本質和形態,政治生活的本質和核心環節,如果並未因互聯網的介入而發生根本改變,那麽(me) 傳(chuan) 統政治學的議題、討論方式和基本結論仍然是有效的;否則,政治學的確需要在網絡語境下調整自己的核心概念、基本邏輯和某些假設。這是網絡政治學的學科邊界問題,也是網絡政治學是否成立的關(guan) 鍵。其二,國內(nei) 政治學界不少研究和討論互聯網問題的學者,可能對互聯網本身的專(zhuan) 業(ye) 性和技術性並不夠熟悉,由此構成他們(men) 的研究瓶頸。因此,如果要想在網絡政治學上作出研究貢獻,可能需要跨學科與(yu) 新聞傳(chuan) 播、信息管理和大數據處理等領域的相關(guan) 學者進行合作。政治學者的長處在於(yu) 提出具有政治學取向的學術問題,並洞察到網絡和數據背後的政治邏輯,但這需要結合相關(guan) 的技術分析來支持,否則其學術說服力和生命力都將是有限的。這是網絡政治學的研究路徑問題。其三,不管是政治體(ti) 製對網絡的塑造,還是網絡對政治本身的影響,可能都是多麵向共存的格局。政治權力固然會(hui) 塑造網絡的運行,並試圖僅(jin) 對網絡作以工具化運用,但政治權力並不能完全掌控網絡技術的影響方向;網絡技術在某些政治環境中固然不會(hui) 對政治體(ti) 係構成根本性衝(chong) 擊,但畢竟也會(hui) 對民主的增量構成潛在影響。學術研究可能需要結合具體(ti) 的國家、具體(ti) 的議題和具體(ti) 的社會(hui) 政治過程,來討論網絡與(yu) 政治之間的複雜關(guan) 係,以反思簡單的社會(hui) 決(jue) 定論和技術決(jue) 定論,同時也消解人們(men) 對網絡技術寄予的浪漫主義(yi) 想象和不必要的謹小慎微心態。他還簡單地對這學期的四次論壇活動作了回顧,並表示下學期的“珞珈政治學論壇”仍將繼續舉(ju) 行,歡迎武漢地區的同仁和同學持續關(guan) 注並參與(yu) 後續的論壇。

附:“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3期:商人的崛起?——政治學視野中的政商關(guan) 係(主講:黃冬婭),網址為(wei) https://www.pspa.whu.hnrudder.com/zhkx/2016-05-26/4673.html “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2期:城管困局與(yu) 基層治理中的群眾(zhong) 路線(主講:呂德文),網址為(wei) https://www.pspa.whu.hnrudder.com/zhkx/2016-05-09/4644.html “珞珈政治學論壇”第1601期:政治文化研究的普通人進路(主講:劉偉(wei) ),網址為(wei) https://www.pspa.whu.hnrudder.com/zhkx/2016-04-13/4586.html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世界杯直播网地址:世界杯直播网鄂ICP備05003330鄂公網安備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