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晚7點,我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第二十七期學術沙龍在學院317教室順利舉(ju) 行。本期學術沙龍的主題是“中國網絡政治空間的治理研究”。主講人為(wei) 鄒旭怡博士,特邀點評嘉賓為(wei) 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葉娟麗(li) 教授,參加沙龍的有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製度、國際關(guan) 係、行政管理和計算機工程等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和碩士生,閆明明博士主持了本次沙龍。
互聯網進入中國的二十餘(yu) 年間,改變了信息的傳(chuan) 播方式,也影響著人們(men) 的思維方式、行為(wei) 模式,改變著社會(hui) 生態和政治生態。鄒旭怡博士基於(yu) 對現實政治現象的觀察和對“國家—社會(hui) ”關(guan) 係理論、治理理論的探究興(xing) 趣,選取“中國網絡政治空間”作為(wei) 研究對象,借助治理理論,利用國家—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分析視角,分析了當代中國網絡政治空間的功能、權力關(guan) 係狀況,以及政府和社會(hui) 在其中分別扮演的角色和產(chan) 生的影響,並針對目前其存在的問題,從(cong) 合作共治角度提出治理方案。
本論文的四個(ge) 部分分別是對四個(ge) 層層遞進問題的回答:一是,如何界定網絡政治空間,基於(yu) 此構築出後文的解釋變量和理論框架。二是,當前中國網絡政治空間呈現出怎樣的狀態。基於(yu) web1.0到web2.0的發展對網絡政治空間的分類,並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分析,鄒旭怡博士得出網絡政治空間存在意見極化、網民表達碎片化的狀況,話語權在網民中分布不均衡,與(yu) 理想的秩序相比,目前的網絡政治空間是失序的,可能對網民的言論權利產(chan) 生相對剝奪,給現實的社會(hui) 穩定和政治發展帶來負麵影響。三是,基於(yu) 網絡這一新的行動場域所表現出的失序和失衡狀態,政府的實際應對措施。由於(yu) 網絡政治空間在中國是近年來新出現的現象,在此方麵的製度建設尚不健全,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控製方式延續到對網絡政治空間的約束上,阻礙了政府引導失序狀態轉向正軌;但同時,政府也在積極學習(xi) 通過新媒體(ti) 發揮自己的作用。四是,如何更好發揮政府在引領網絡政治空間上的作用,如何更好加入社會(hui) 力量在網絡秩序上的影響。基於(yu) 這樣的考量,回到國家—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分析角度上來,提出了合作共治的網絡空間治理路徑選擇。

(沙龍現場)
在沙龍的互動環節,與(yu) 會(hui) 同學圍繞文章的研究方法、邏輯結構、衡量標準、語言表達等方麵展開了細致的討論,為(wei) 論文的修改提供了諸多建議。大家的關(guan) 注焦點主要集中在何為(wei) “秩序”、何為(wei) “失序”的標準討論上,認為(wei) 不能因為(wei) 網絡出現亂(luan) 象即是“失序”的表現,也不能認為(wei) 政府和社會(hui) 共同治理就必然走向“秩序”,而是應該有客觀的標準,如某兩(liang) 個(ge) 變量所組成的一對關(guan) 係中,出現強弱不對等或不均衡的狀態即可認為(wei) 是失衡或者失序。此外,還有同學就網絡政治空間的分類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即分別以媒體(ti) 自由程度和政府規製程度分四象限進行分析等。這些的建議為(wei) 主講人的寫(xie) 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點評環節,葉娟麗(li) 教授主要從(cong) 評判論文優(you) 劣的五個(ge) 標準分析了鄒旭怡博士這篇論文的長處和有待改進的方麵。在選題上,葉老師充分肯定了這篇畢業(ye) 論文的重要意義(yi) ,但應注意整篇文章的寫(xie) 作需要緊緊圍繞這個(ge) 主題,不可使人有遊離感;在邏輯結構上,文章四部分能做到層層遞進,言之成理,然尚需加強第一部分對於(yu) 理論的構建;在結論上,由於(yu) 不同的人群在網絡政治空間中所關(guan) 注的論題並不相同,但政府的立場往往是一致的,因此結論應是相對的,不可是絕對的;在學術規範上,應注意盡量避免使用轉引文獻,在這一點上師承下來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在我院學生中有很好的體(ti) 現;在案例上,鄒旭怡博士所運用的新的技術手段和案例交叉檢證都有很強的說服力,這一點非常值得研究生學習(xi) 。
本次論壇不僅(jin) 有知識和技術上的交流,而且通過對鄒旭怡博士所運用方法的學習(xi) ,特別是葉娟麗(li) 教授對本篇文章的總結和評論,在座博士、碩士研究生在論文選題、寫(xie) 作上受益匪淺。
下期沙龍預告:“日本自民黨(dang) 的政黨(dang) 自律——基於(yu) 文化、製度和過程的分析”,主講人為(wei) :欒欣超博士,時間定在四月下旬。敬請關(guan) 注!
(閆明明 供稿;朱明明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