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晚,我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第十二期在院317教室舉(ju) 辦。本期主題為(wei) “轉型期中國財稅政策再分配效應研究————理論與(yu) 微觀數據”,主講人為(wei) 盧盛峰博士,點評嘉賓為(wei) 葉娟麗(li) 教授,主持人為(wei) 羅幹博士。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基尼係數也逐步攀升至0.5,這標誌著中國步入收入差距嚴(yan) 重的國家行列。為(wei) 了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hui) 公平,中國政府推行了一係列有效的減稅政策、民生服務以及扶貧措施,如提高個(ge) 稅起征點、減免低收入群體(ti) 稅收、營業(ye) 稅改增值稅、設定底線指標、抑製房價(jia) 、建設保障房扶貧、提高貧困線標準,等等。但是,政府的諸多努力與(yu) 實際行動並沒有帶來理想的預期效果,相反,中國的收入差距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那麽(me) ,是什麽(me) 原因導致政府事倍功半呢?對此,盧盛峰博士提出了一個(ge) 假設:中國現行財政稅收政策,可能是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
為(wei) 了論證這一假設,盧盛峰博士建立了科學的數學模型,並采用了大量的微觀數據,分別從(cong) 中國稅製結構、政府間縱向轉移支付體(ti) 製、財政轉移支付支出以及公共服務提供等四個(ge) 層麵展開了自己的研究。通過分析中國的稅製結構,他認為(wei) ,伴隨著稅製的不斷完善,以間接稅為(wei) 主體(ti) 稅種的中國稅製在發揮收入再分配中的“改革紅利”已經日益縮小。通過分析政府間縱向轉移支付體(ti) 製,他認為(wei) ,由於(yu) “關(guan) 係資本”等非正式製度的影響,現行中國日益強調的“專(zhuan) 項轉移支付”為(wei) 主的政府間縱向轉移支付流向可能不符合公平原則,不利於(yu) 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再分配職能作用的發揮。通過分析財政轉移支付支出,他認為(wei) ,在中國式分權體(ti) 製下,扶貧“資金漏出”和“瞄準偏誤”嚴(yan) 重。由於(yu) 微觀上的“擠出效應”+“誘導效應”,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並不是有效的扶貧方式,“救助式扶貧”應該向“保障型扶貧”轉變。通過分析公共服務提供,他認為(wei) ,中國代際間社會(hui) 階層固化嚴(yan) 重,中間階層也伴隨著較高地位惡化概率;而1989~2009年間階層固化程度在減弱,弱勢群體(ti) 向上流動的概率在增強。最後,盧盛峰博士總結四個(ge) 部分的分結論得出一個(ge) 總結論:轉型期的中國,由於(yu) 製度不健全以及財政體(ti) 製內(nei) 部同時存在著的“橫向失衡”與(yu) “縱向失衡”問題,導致政府實施的財政稅收政策——不論是現行稅製結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收入、扶貧救濟等轉移性財政支出,還是公共服務供給支出政策,都未能有效地發揮“扭轉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趨勢”的作用,反而可能是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原因之一。並且,盧盛峰博士在揭示各項財稅政策在社會(hui) 再分配中的微觀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對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ti) 製提供了政策性意見。

在互動環節,與(yu) 會(hui) 同學圍繞盧盛峰博士的論文選題、研究方法、論文結構與(yu) 研究結論展開了熱烈的探討,並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趣和富有啟發的問題。如,“轉型期”如何在全文中得以充分體(ti) 現?論文為(wei) 何按照四個(ge) 方麵進行布局?一個(ge) 事實判斷為(wei) 何能夠直接轉化為(wei) 定性結論?論文中大規模的數據是如何選取和處理的?等等。盧盛峰博士一一給予了回應。
在點評環節,葉娟麗(li) 教授對盧盛峰博士的論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jia) ,尤其是對其論文所采用的實證研究方法(數學模型加數據處理)給予了高度讚揚,並建議政治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也應該嚐試多用實證方法作一點研究。與(yu) 此同時,葉娟麗(li) 教授也指出了盧盛峰博士的論文所存在的缺陷與(yu) 不足之處,如整篇文章缺乏一個(ge) 理論統攝,造成全文內(nei) 在邏輯不夠緊密;定性結論下的過於(yu) 匆忙,從(cong) 事實判斷到定性結論之間缺乏足夠的學理分析。對此,葉娟麗(li) 教授建議論文結尾隻需要作事實判斷,不需要下定性結論,這樣既可以回避上麵的矛盾,又可以更好地發揚定量研究的優(you) 勢與(yu) 特長。
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第十三期將於(yu) 2013年4月中旬舉(ju) 行,主題為(wei) :行政公共性的演進邏輯與(yu) 再造向度,主講人為(wei) 張雅琴博士。歡迎各位學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