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弘揚王惠岩先生學術研究精神,激勵博士生潛心科學研究,取得高水平、創新性學術成果,吉林大學麵向中國高校設立了“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我院中外政治製度專(zhuan) 業(ye) 博士陳青霞的論文《“國”“家”之間——從(cong) 族譜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民間表達》憑借其獨特的研究視角,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獲得 “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提名獎。
陳青霞的論文《“國”“家”之間——從(cong) 族譜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民間表達》嚐試通過研究視角的轉換,分析129個(ge) 族譜樣本出現的主要政治詞匯與(yu) 其表達的觀念,從(cong) 政治思想史角度重新發現族譜的價(jia) 值,探討國家在族譜中的表現,即國家的主流政治思想在鄉(xiang) 村基層社會(hui) 中如何被表達,以及如何參與(yu) 民間政治秩序建構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族譜是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民間表達與(yu) 實踐方式,是國家和社會(hui) 雙方互動的產(chan) 物。國家借助族譜和宗族力量將其觀念和權力觸角深入到基層社會(hui) ,宗族化身為(wei) 國家代理人,分擔國家的治理職能,減輕了國家的控製成本和壓力,也構成了中央集權下基層社會(hui) “簡約治理”模式的重要內(nei) 容,從(cong) 而實現了國家對基層社會(hui) 的治理與(yu) 控製。
王惠岩先生(1928—2007)是我國著名政治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吉林大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在吉林大學創建了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的第一個(ge) 政治學係,招收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政治學碩士研究生,創立了全國第一批政治學理論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他是吉林大學政治學學科的創始人,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政治學基本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並對其建設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據悉,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每年評選一次,2019年是首屆評選,第二屆“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評獎於(yu) 2021年4月啟動,在自主申報的基礎上,該獎項審委員會(hui) 邀請國內(nei) 著名政治學專(zhuan) 家對通過資格審核的論文進行了嚴(yan) 格的雙盲初審,遴選出入圍的終評答辯論文。評審委員會(hui) 邀請政治學界學術造詣精深的五位專(zhuan) 家組成終評答辯組,入圍的10篇博士論文作者進行了全程公開的網絡視頻答辯,最終評選出第二屆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優(you) 秀獎兩(liang) 篇、提名獎三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訪陳青霞博士
陳青霞,女,河南安陽人,中共黨(dang) 員,世界杯直播网2016級中外政治製度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導師為(wei) 張星久教授。博士期間專(zhuan) 注學術科研,其博士論文《“國”“家”之間——從(cong) 族譜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民間表達》獲得“王惠岩政治學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提名獎。在CSSCI期刊《江蘇社會(hui) 科學》2019(06)期發表論文《從(cong) 族譜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民間表達與(yu) 實踐》,全文轉載於(yu) 中國人民大學書(shu) 報資料中心《政治學》2020(06)期;在CSSCI期刊《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9(03)期發表論文《習(xi) 近平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觀論析》;在期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9(02)期發表論文《家國文化下公共理性成長的局限及其可能》,轉載於(yu)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科學文摘》2019(04)期;在CSSCI期刊《江漢論壇》2016(01)期發表論文《家國之間:文化視域下的中國鄉(xiang) 村治理》,轉載於(yu) 中央黨(dang) 校《黨(dang) 政幹部參考》2016(06)期,《第二屆中國農(nong) 村發展智庫平台暨農(nong) 村社區治理創新、成都村政學院第三屆村政會(hui) 議》。

篤實好學:在堅守中探索
在得知自己獲得“王惠岩優(you) 秀博士論文獎”提名獎後,陳青霞的心情既激動又意外。原本隻是懷著與(yu) 政治學界的同行們(men) 互相交流學習(xi) 的態度參加這次比賽,也因為(wei) 論文的研究方向比較特別未曾想過能夠獲得這一獎項,這份意想不到的榮譽既是對陳青霞的導師張星久教授指導的肯定,也是對她自身研究方向的肯定。
撰寫(xie) 此篇論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陳青霞篤實好學的精神是這一優(you) 秀成果的必要條件。由於(yu) 該論文將研究對象向下、向民間進行了拓寬,從(cong) 係統的政治理論拓寬到了實踐層麵,以族譜文本作為(wei) 切入點尋求挖掘民間政治思想與(yu) 觀念,陳青霞需要分析129份清代族譜樣本以及相關(guan) 的政策、文獻。這對文言文基礎薄弱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個(ge) 挑戰,僅(jin) 前期的族譜閱讀分析和數據整理就耗費了大約半年的時間,這是一個(ge) 枯燥又漫長的過程,陳青霞卻保持著樂(le) 觀踏實的精神,不斷向未知摸索,查辭典、上網搜索、向同學請教,問題雖多,但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更多。“比起前期的文獻閱讀和數據整理,更困難的還是論文框架的擬定”,陳青霞這樣說。由於(yu) 短期內(nei) 沒有確定論文的研究框架,撰寫(xie) 論文的過程甚至因此暫停了兩(liang) 個(ge) 月。研究方向的特殊性和其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性對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或許懷疑過自己的能力,但從(cong) 未懷疑過選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價(jia) 值。短暫的停滯後,她積極與(yu) 導師交流,在反複斟酌後成功擬定了論文的綱要,撰寫(xie) 論文的工作成功了一半,前期的努力沒有白費。科研是孤獨的,更多時候需要一份熱愛和一種堅持,陳青霞不僅(jin) 始終保持著好學求新的態度,還能靜下心、沉住氣,腳踏實地地走好研究路上的每一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哪怕知識是無限的,人短暫的一生顯得微不足道,但正是這種敢於(yu) 用有限的生命去度量無限的知識的勇氣鼓舞著陳青霞不斷向前。

溫恭自謙:在交流中進步
談到讀博期間的收獲時,陳青霞認為(wei) 最幸運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些樂(le) 於(yu) 交流的同學以及為(wei) 她指點迷津的導師。學院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這也不斷地推動著她前進,在靈感爆發時樂(le) 於(yu) 和同學分享,在遇到困惑時則向同學謙虛請教,在交流中,在辯論中,甚至在“唇槍舌戰”中發現更多未知,打破思維局限,拓寬研究視野。談起導師張星久教授,陳青霞則感慨“他的見解常常是一針見血,鏗鏘有力的,這在我迷惑時給予我很多啟發”。科研需要引路人,張星久教授便是陳青霞科研路上的指引者,此篇論文的選題和其導師的研究方向有緊密的聯係,張星久教授的研究方向就是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研究傳(chuan) 統民間政治思想的表達可以從(cong) 很多角度入手,比如戲曲、宗教、祭祀,陳青霞在與(yu) 張星久教授的反複溝通和交流之後最終確定了以傳(chuan) 統族譜作為(wei) 其研究的媒介。可以說,正是在張星久教授的指導下,陳青霞迸發出了寫(xie) 作靈感,發現了自己感興(xing) 趣的方向。陳青霞和張星久教授之間的互相交流探索也貫穿了整個(ge) 論文的撰寫(xie) 和修訂過程。
與(yu) 同學切磋學習(xi) ,向導師謙虛請教,陳青霞將孤獨的研究過程變得趣味橫生,積極樂(le) 觀的學習(xi) 方法成為(wei) 她進步路上的一大法寶。

從(cong) 容不迫:從(cong) 腳下尋來路
已經畢業(ye) 的陳青霞走出校園,將用更加坦然的心態麵對未來的道路,在談到如何麵對人生中兩(liang) 難的選擇,比如讀研結束後是選擇工作還是繼續科研時,陳青霞毫不吝嗇地向還在讀研讀博的學弟學妹們(men) 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她坦言,自己也是在研三時才確定了繼續讀博的想法,“人生沒有捷徑,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在麵臨(lin) 選擇的時候便不那麽(me) 困難”。她也提到,研究生學習(xi) 期間不必要過分焦慮以後的人生選擇,更應該珍惜有限的學習(xi) 時間,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本領,這才是對未來最好的準備;讀博期間不可避免會(hui) 麵對外界的誘惑以及同齡人之間的壓力,而既然選擇了科研的道路,就要坐的住“冷板凳”,唯有冷靜鎮定才能做出屬於(yu) 自己的成果,才能鋪好將來的路。
凡事有得有失,既然希望有所收獲,就應該坦然麵對付出,具備這樣從(cong) 容不迫的態度,不必要的憂慮便自會(hui) 遠離我們(men) 。踏實且淡然的人生態度將會(hui) 一直指引著陳青霞博士不斷跨越新的階段,也將給與(yu) 我們(men) 信心和希望,不畏來路,隻爭(zheng) 朝夕!
供稿:鄭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