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人民網)
盡管遭受質疑之初表現得相當“淡定”,楊達才最終還是淪為(wei) 了第二個(ge) “周久耕”——當年,南京江寧區房產(chan) 局局長周久耕落馬,起初就是因抽高價(jia) 煙、戴名牌表而被網友盯上,最終被紀檢部門順藤摸瓜查出受賄事實的。一切與(yu) 當年周久耕落馬時如出一轍,“微笑局長”落馬的消息在網上也激起了一片喝彩聲,仿佛這是網絡反腐的又一次勝利。
“微笑局長”落馬,真的是網絡反腐的勝利嗎?表麵上看,這種說法似乎沒有什麽(me) 問題。楊達才之從(cong) 成為(wei) 輿論焦點到最終被撤職,每一個(ge) 環節都有網友參與(yu) 推動。
然而,如果仔細推敲楊達才落馬的前因後果,所謂的網絡反腐的“勝利”,更多帶有一種“牆外扔磚,砸到誰算誰倒黴”的僥(jiao) 幸色彩。換句話說,它不是反腐製度化常態化的必然結果,而是網友們(men) 歪打正著的一次意外收獲。如果楊達才沒有微笑,如果那張照片沒在微博流傳(chuan) ,如果戴名表的照片沒被搜羅出來,這個(ge) 問題官員很可能至今都還安全地“潛伏”在官場。
不難看出,這場網絡反腐的“核按鈕”之所以被觸動,並不是因為(wei) 網友們(men) 掌握了什麽(me) 確鑿翔實的證據,而是因為(wei) 公眾(zhong) 對官員群體(ti) 的習(xi) 慣性不信任。以至於(yu) 楊達才一個(ge) 不合時宜的微笑,也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讓他的仕途戛然而止。
網友們(men) 的亢奮“扒糞”和接力聲討,讓一個(ge) 潛伏在官場的問題官員現出原形,這種“勝利”模式是非常難以複製的。反倒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場狂歡式的網絡反腐,很可能給楊達才的其他官場同仁們(men) 提供了教訓,以後至少會(hui) 在穿戴打扮等方麵更加謹慎,進而在官場偽(wei) 裝得更好——這正是網絡反腐的一個(ge) 致命缺陷。
如果沒有網友發現的“反腐線索”,一些問題官員就能毫無忌憚地逍遙官場。網友在楊達才事件中的“勝利”,恰恰反襯了當前製度反腐的缺陷。如何讓製度反腐、常規反腐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讓更多的“楊達才”現出原形,答案不在於(yu) 如何拔高網絡反腐個(ge) 案的意義(yi) ,而在於(yu) 紮紮實實地加強對於(yu) 官員的監管。說到監管,認真對待要求公開楊達才工資的大學生劉豔峰這樣的“熱心公民”,將官員財產(chan) 公開落到實處,是一個(ge) 極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