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坎坷的一年。在這一年裏,我們(men) 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了人類的渺小,同時我們(men) 也創造了奇跡。這條坎坷艱苦的戰疫之路讓我們(men) 不禁想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輩們(men) 篳路藍縷的精神。為(wei) 了更好地發揚和傳(chuan) 承這種精神,我們(men) 來到了林州市紅色精神的發源地——紅旗渠進行實地調研,以期更好地研究紅旗渠紅色文化的傳(chuan) 承以及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
第一站,我們(men) 來到了紅旗渠幹部學院。學院秉承“傳(chuan) 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dang) 性修養(yang) ”的辦學宗旨,依托紅旗渠和紅旗渠精神,突出體(ti) 驗式教學特色,使學員充分感悟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對紅旗渠紅色文化的傳(chuan) 承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們(men) 在紅旗渠幹部學院聆聽了主題為(wei) “紅旗渠精神及其時代價(jia) 值”的精彩講座,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第二站,我們(men) 來到了紅旗渠紀念館,從(cong) 源頭了解當時修渠的艱辛不易。
上世紀60年代,十萬(wan) 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縣委的領導下,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jue) 心,曆經10年時間,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在紅旗渠精神展覽上,一幅幅珍貴的曆史照片,一個(ge) 個(ge) 沙盤模型,以及部分當年修渠的工人們(men) 用過的提燈、墊肩,穿過的棉襖,全麵回顧和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發展過程。條件是艱苦的,任務是艱巨的,但林縣人民正是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的精神,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帶領下,鑄成了這條人工天河——紅旗渠。

圖一
(圖為(wei) 講解員正在對修渠時的工具進行介紹)
第三站,我們(men) 來到了紅旗渠風景區,其中以青年洞為(wei) 參觀的重點,實地體(ti) 會(hui) 人工天河的震撼。紅旗渠青年洞是紅旗渠旅遊的核心景點。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cong) 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you) 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每年都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景區因此設置了紀念品小店、紅旗渠實景演出等作為(wei) 紅旗渠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的配套建設。

圖二
(圖為(wei) 紅旗渠上的紀念品小店)
青年洞修築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wei) 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藍天白雲(yun) 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wei) 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當年紅旗渠青年的豪邁與(yu) 樂(le) 觀,深深感染了當代的年輕人。
之後,我們(men) 來到林州市另一個(ge) 著名旅遊景點——太行大峽穀。林州人們(men) 在經曆了如此多的苦難之後,終於(yu) 走上了美太行之路,位於(yu) 蜿蜒不絕的太行山脈之間的太行大峽穀成了人們(men) 觀美景,傳(chuan) 精神的聖地。林州市依托豐(feng) 富獨特的資源稟賦,形成了“一紅、一綠、一藍”的三色風景品牌。“一紅”指的是以紅旗渠為(wei) 主的紅色教育風景,“一綠”指的則是以太行山大峽穀為(wei) 主的綠色生態風景。因此,同樣作為(wei) 5A級風景區,太行大峽穀對紅旗渠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起到了一個(ge) 補充和促進的作用,兩(liang) 者共同帶動了林州市旅遊業(ye) 的發展。
最後,我們(men) 來到了位於(yu) 太行山大峽穀的石板岩鎮,從(cong) 這裏發源的扁擔精神與(yu) 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曆久彌新。在這裏,我們(men) 參觀了扁擔精神紀念館和穀文昌生平事跡展。
扁擔精神紀念館位於(yu) 石板岩鎮中心廣場,它從(cong) 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扁擔精神”的誕生與(yu) 傳(chuan) 承,真實記載了70年來石板岩供銷社幹部職工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憑借“艱苦創業(ye) 、勤儉(jian) 辦社、一心為(wei) 民、開拓創新”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誌,以肩膀挑起了連接黨(dang) 群、溝通城鄉(xiang) 的重任,以腳板翻山越嶺走出了一條服務三農(nong) 的陽光大道,鑄造了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扁擔精神”。

圖三
(圖為(wei) 當年石板岩供銷社初創時的再現)
穀文昌同誌是河南省林州市人。在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時期,他為(wei) 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勳。解放軍(jun) 南下時,他隨大軍(jun) 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戰鬥中。解放後,穀文昌服從(cong) 組織安排,留在福建東(dong) 山工作。他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艱苦,實事求是,帶領東(dong) 山縣人民苦幹14年,終於(yu) 把一個(ge) 荒島變成了寶島。他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穀文昌同誌這種“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wei) 人民”的精神和“依靠人民、為(wei) 了人民”的紅旗渠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的寶貴紅色文化。
紅旗渠始於(yu) 悲壯、幹旱缺水的悲慘曆史,在人們(men) 走過了勇於(yu) 抗爭(zheng) 、充滿荊棘的修渠之路後,紅旗渠已成為(wei) 一條成就輝煌、承載夢想的幸福之渠。不管是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自力更生精神,戰天鬥地、百折不撓的艱苦創業(ye) 精神,還是顧全大局、齊心協力的團結協作精神,不計得失、不怕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新時代的今天,紅旗渠精神依然煥發出自身獨有的時代價(jia) 值,值得我們(men) 每個(ge) 人細細體(ti) 味、用心傳(chuan) 承。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讓理想的光芒照亮前進的道路,讓來時的初心變成繼續奮鬥的恒心,讓黨(dang) 的旗幟永遠飄揚在人民的心中。我們(men) 已經擁有“站起來”的昨天,正在擁抱“富起來”的今天,也必將迎來“強起來”的明天!
文字記者:王皓雪
圖片記者:楊濡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