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20日,第九屆珞珈國是論壇全國博士生學術研討會(hui) 在世界杯直播网成功舉(ju) 辦。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武漢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陳傳(chuan) 夫、武漢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朱華、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黨(dang) 委書(shu) 記尤傳(chuan) 明、院長丁煌、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袁麗(li) 華、副院長張星久等領導出席了論壇開幕式。周葉中副校長、陳傳(chuan) 夫部長和丁煌院長分別代表學校、研究生處以及學院致開幕辭,由此拉開論壇序幕。

(開幕式全體(ti) 人員合影)
本次論壇主要包括主論壇、知名學者對話、分論壇和學術訓練營活動。主論壇於(yu) 18日舉(ju) 行獲獎論文宣講會(hui) ,來自中山大學的趙金旭、浙江大學的陳科霖等七位一等獎論文獲得者分別對各自論文進行了宣講,張星久教授、吳湘玲教授等四位點評人對於(yu) 各篇論文加以點評並提出修改意見。知名學者對話於(yu) 19日上午舉(ju) 行,清華大學薛瀾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成福教授、東(dong) 北大學婁成武教授、武漢大學丁煌教授、華東(dong) 師範大學吳誌華教授、複旦大學陳文教授、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歐名豪教授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徐曉林教授應邀參加本次研討,並分別從(cong) 不同視角出發就中國公共管理與(yu) 政治學科建設以及國家治理問題進行主題發言。薛瀾教授著眼於(yu) 學科未來發展與(yu) 建設,提出了公共管理學科的新方向;張成福教授則強調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以人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其終極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與(yu) 解放;婁成武教授就社會(hui) 科學本土化的重要性展開論述;吳誌華教授、陳文教授、歐名豪教授以及徐曉林教授則分別從(cong) 人力資源、公共衛生、土地資源管理和智慧治理與(yu) 電子政府等角度闡述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策略與(yu) 方法。各位專(zhuan) 家在主題發言後分別進行現場互動,與(yu) 會(hui) 人員結合發言內(nei) 容與(yu) 自身研究領域積極踴躍參與(yu) 到溝通交流中,來自清華大學的陳新魁同學就“基礎性研究領域”以及現代化標準等內(nei) 容與(yu) 薛瀾教授進行互動,該話題也成為(wei) 張成福教授的發言主題。整場研討會(hui) 內(nei) 容豐(feng) 富,氣氛熱烈,既與(yu) 論壇主題密切相關(guan) 又具有深刻性和啟發性。

(專(zhuan) 家進行主題發言)

(知名學者和與(yu) 會(hui) 人員合影)
分論壇則開展了包括“治理模式與(yu) 治理策略創新”、“社會(hui) 保障與(yu) 醫療體(ti) 製改革”、“基層治理”、“理論創新與(yu) 外交新視野”、“法治與(yu) 服務型政府建設”、“改革和政府能力建設”和“改革發展與(yu) 穩定”在內(nei) 的七個(ge) 專(zhuan) 題研討。來自全國26所高校的49名碩博士研究生就提交的論文在分論壇進行了展示和交流,向運華教授、陳世香教授等15位老師分別在七個(ge) 論壇中擔任點評人,對於(yu) 相關(guan) 論文進行評價(jia) 。論壇學術訓練營由唐皇鳳教授與(yu) 樓笛晴副教授主講,他們(men) 分別與(yu) 參會(hui) 人員就自身研究領域和政治學方法論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本次論壇於(yu) 20日上午閉幕,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黨(dang) 委書(shu) 記尤傳(chuan) 明、副書(shu) 記袁麗(li) 華、副院長張星久出席了此次閉幕式,尤書(shu) 記代表學院致閉幕辭,院領導集體(ti) 為(wei) 獲獎論文作者頒發了獲獎證書(shu) 。第九屆珞珈國是論壇組委會(hui) 主任、院研究生會(hui) 主席曾旭宣讀了《學術誠信倡議書(shu) 》。

(閉幕式合影)
第九屆珞珈國是論壇—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以“國家治理能力與(yu) 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為(wei) 主題,著眼於(yu) 政府創新與(yu) 法治中國建設,致力於(yu) 以理論創新推動製度創新,邀請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等兄弟院校的多位知名教授學者舉(ju) 辦國家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層研討,從(cong) 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於(yu) 公共管理領域相關(guan) 問題展開討論。同時,在包括武漢大學研究生院在內(nei) 的數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論壇共收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在內(nei) 的117所高校共計563篇稿件。其中屬於(yu)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論文數量出現明顯增加,在論文主題上呈現出較強的時代性和多元性,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和深遠的時代意義(yi) 。通過珞珈國是論壇所搭建的學術交流平台、理論創新平台,來自全國各高校的青年學子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科發展動態和時代需求,在思想碰撞與(yu) 開放交流中拓寬對於(yu) 自身研究領域的認識和了解,將理論創新與(yu) 實踐發展相聯係,將學術研究與(yu) 時代背景相結合,在國家改革與(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攻堅時期發揮更為(wei) 積極的作用,成為(wei) 國家實現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有生力量。
(供稿人:李佩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