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周五晚18:300—20:30,我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第三十二期在學院317教室舉(ju) 行。本期學術沙龍的主題是“壓力型體(ti) 製中的項目下鄉(xiang) ”,主講人為(wei) 我院15級政治學理論專(zhuan) 業(ye) 博士一年級的譚詩讚同學,本期沙龍邀請了政治與(yu) 行政學係的朱海英老師、呂普生老師、陳柏奇老師以及行政管理係的樓笛晴老師作為(wei) 點評嘉賓。參加沙龍的有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製度、行政管理、社會(hui) 保障等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和碩士生,15級政治學理論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鄭吉峰同學主持了本次學術沙龍。
圍繞“壓力型體(ti) 製中的項目下鄉(xiang) ”,譚詩讚同學從(cong) 研究背景和問題、內(nei) 容提要、研究設計和方法、研究價(jia) 值四個(ge) 方麵向老師和同學匯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近年來,中央政府逐年增加了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和範圍,並且通常以“項目製”的形式運作,通過“項目製”的技術治理方式,中央政府重塑了央-地政府關(guan) 係,並且建構了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ti) 製,思考項目製的運作過程、實際績效、現實困境及現實出路成為(wei) 研究的興(xing) 趣點,為(wei) 此,選取了H省Y縣東(dong) 鄉(xiang) 實施的“引調提水”工程項目的作為(wei) 個(ge) 案進行了深描。個(ge) 案研究表明,壓力型體(ti) 製依舊是基層治理中的主導邏輯。中央通過項目任務的確定、派發、完成及考評四個(ge) 階段自上而下順利地實現了“項目下鄉(xiang) ”。“項目下鄉(xiang) ”實現了差序政府信任的再生產(chan) ,也可能激化基層政府角色中“國家代理人”和“地方代理人”之間的衝(chong) 突,這種衝(chong) 突也可能會(hui) 進一步誘發基層政府間的“變通”與(yu) “共謀”行為(wei) 。實現農(nong) 村公共物品供給績效的優(you) 化,需要走向參與(yu) 式治理的農(nong) 村公共物品供給。

四位點評老師分別從(cong) 不同的視角對譚詩讚同學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點評或建議,呂普生老師認為(wei) 可以通過觀察項目製研究透視當代中國政治過程,針對項目製運行的前景,呂老師提出需進一步明晰參與(yu) 式治理中的參與(yu) 是要落實在那個(ge) 領域、那個(ge) 環節;朱海英老師認為(wei) 在該項研究中,采納的理論視角太多,導致關(guan) 於(yu) 項目製的各個(ge) 麵相的追問不夠深入,在研究中應選擇一種或二種觀察視角為(wei) 宜;陳柏奇老師則對於(yu) 項目製中壓力型體(ti) 製的邏輯提出了質疑,強調壓力可能是互動的,而非單向的,壓力型體(ti) 製過於(yu) 強調自上而下的政治過程而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過程;樓笛晴老師建議深入挖掘項目製運轉的過程及其背後的邏輯,尤其要關(guan) 注作為(wei) 項目承包方的鄉(xiang) 鎮一級政府的行為(wei) 邏輯。總體(ti) 而言,譚詩讚同學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為(wei) 項目製研究貢獻了原創性的經驗材料,並強化、鞏固了一些關(guan) 於(yu) 項目製研究的既有結論。
本次政治學博士研究生沙龍在討論譚詩讚博士的研究成果之外,還對案例研究方法進行了交流,主要探討了如何進行案例研究的寫(xie) 作、如何避免案例研究可能的道德風險、如何處理觀察者與(yu) 他人的關(guan) 係等,豐(feng) 富和提高了同學們(men) 關(guan) 於(yu) 政治學研究的相關(guan) 知識與(yu) 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