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武漢大學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課程組的邀請,12月1日上午,武漢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博士生導師劉經南教授,在教一樓301教室為(wei) 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外語學院、國際軟件學院2010級博士作了《當代科學技術革命及其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的專(zhuan) 題講座。
在近三個(ge) 小時的講座裏,劉經南院士分析了科技革命的曆史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他指出,第一次科學革命構建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機械唯物論、進化論等,自然科學成為(wei) 獨立的社會(hui) 建製,人類社會(hui) 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把人類社會(hui) 從(cong) 蒸汽時代帶入電氣時代,再帶入了電子時代。從(cong) 20世紀70年代開始,廣泛掀起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推動著人類社會(hui) 進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
在深入分析四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的基礎上,劉經南院士提出了新科技革命發生的先兆與(yu) 可能方向。他指出在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上的新發現,對黑洞、中子星、絕對零度等超臨(lin) 界物理狀態的物質運動規律的揭示和認識,對生命智能、特別是對人類大腦的智能本質的認識,都可能激發科學發現的井噴而引發新的科學革命。劉經南院士還從(cong) 能源與(yu) 資源、信息、先進材料、農(nong) 業(ye) 、健康、宇宙演化等具體(ti) 領域分析了新科技革命發展的新的方向。同時,他還強調任何一個(ge) 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產(chan) 業(ye) 革命,引發新的社會(hui) 變革,從(cong) 而加速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劉經南院士還具體(ti) 解析了當代的新技術革命——會(hui) 聚技術(NBIC),即納米、生物、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這四個(ge) 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的協同融合發展。每一個(ge) 領域的發展都潛力巨大,而其中任何技術的兩(liang) 兩(liang) 融合、三者交叉或四者匯聚,都能產(chan) 生難以估量的效能。他還指出,會(hui) 聚技術為(wei) 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不斷創造新的產(chan) 業(ye) 、新的市場、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新的社會(hui) 進步。
最後,劉經南院士分析了會(hui) 聚技術帶來的創新理念及其對教育的影響。他指出,新時代要求我們(men) 改變傳(chuan) 統的教育模式,實現跨學科的教育,各級教育機構要進行課程與(yu) 組織機構的改革,重組教研力量,使原先獨立分開的學科能夠融合,培養(yang) 懂會(hui) 聚技術的新型人才。
此次講座是2010年我校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試點方案確定的專(zhuan) 題講授內(nei) 容之一。該講座拓寬了博士生的學術視野,提高了學生學習(xi)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xing) 趣和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夏澤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