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晚7點,我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第十七期學術沙龍在學院317教室順利舉(ju) 行。本期學術沙龍的主題是“論‘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的契合——基於(yu) 方法論視角的考察”。主講人是羅雪飛博士,主持人是鄒旭怡博士。
在報告中,羅雪飛博士首先梳理了國內(nei) 當前存在的關(guan) 於(yu) “摸著石頭過河”的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wei) ,“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過時,未來的政治體(ti) 製改革呼喚“頂層設計”;第二種觀點認為(wei) ,未來還應繼續走“摸著石頭過河”的路,而對“頂層設計”持懷疑態度;第三種觀點認為(wei) ,“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並不矛盾,兩(liang) 者可以辯證統一。
隨後,羅雪飛博士從(cong) “‘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意義(yi) ”和“‘頂層設計'的限製條件及其特征”兩(liang) 個(ge) 方麵對以上三種觀點進行回應,並由此展開對“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相契合的論證。通過剖析“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內(nei) 涵,他認為(wei) ,“摸著石頭過河”體(ti) 現了對人類自身具備的理性及所掌握知識的有限性的承認、非整體(ti) 工程式的“零星社會(hui) 工程”思維和漸進式改革的路徑選擇;而“頂層設計”則受製於(yu) 人類的理性,知識,中央與(yu) 地方、國家與(yu) 社會(hui) 、社會(hui) 各階層之間的共識以及改革本身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通過分析,他進一步認為(wei) ,“頂層設計”所受的理性和知識上的限製及其宏觀的和相對抽象的特征,與(yu) “摸著石頭過河”承認理性和知識的有限性是一致的;難以達成共識對“頂層設計”的限製以及“頂層設計”需要爭(zheng) 取盡可能多的共識的特征,與(yu) 非整體(ti) 工程式的“零星社會(hui) 工程”思維也是一致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對“頂層設計”的限製以及“頂層設計”的漸進性特征,與(yu) “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路徑也是一致的,都反對暴風驟雨式的激進改革。基於(yu) 此,羅雪飛博士認為(wei) ,“摸著石頭過河”作為(wei) 指導中國改革的重要方法與(yu) “頂層設計”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契合。
在點評環節,胡勇老師和呂普生老師分別對羅雪飛博士的論文給予了評價(jia) 。胡勇老師認為(wei) ,從(cong) 整體(ti) 上講,羅雪飛博士的論文是一篇相當成功的習(xi) 作。結合自己的研究感悟,他指出,從(cong) 西方社會(hui) 一直存在的建構主義(yi) 和漸進主義(yi) 、唯理主義(yi) 和經驗主義(yi) 之爭(zheng) 的傳(chuan) 統來看,“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衝(chong) 突,論證二者之間的相互補充要比論證二者之間的相互契合相對容易一些。同時,他還指出,論文在邏輯上存在一點不足,即將‘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的實然邏輯和它們(men) 的應然邏輯弄混淆了,以至於(yu) 造成論文的邏輯不是很順暢。並進一步建議,論文可以結合具體(ti) 的政治格局與(yu) 改革的具體(ti) 進程進行深入分析,會(hui) 更精彩、更生動。
呂普生老師首先對羅雪飛博士的論文給予了肯定。他認為(wei) ,作為(wei) 一篇小論文,已經比較成功了。同時,他又指出,既然論文是“基於(yu) 方法論視角的考察”,那麽(me) ,論文就應該明確地從(cong) 具體(ti) 的方法論切入,即貫穿某一個(ge) 特定的方法論,這樣,整篇論文的主題和脈絡才更清晰。而且,他進一步指出,論文的問題意識還不是很鮮明,論文所要論證的問題需要在開頭進一步予以澄清。在指出不足後,他建議,論文可以首先設定幾個(ge) 變量,然後逐一地分析改革的約束條件,弄清楚“什麽(me) 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更好”、“什麽(me) 情況下‘頂層設計’更好”、“什麽(me) 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與(yu) ‘頂層設計’相結合更好”,據此提煉出中國改革的模式,這樣學術貢獻會(hui) 更大。
在互動環節,各位同學結合兩(liang) 位老師的點評,就羅雪飛博士的論文結構安排、論證方式以及核心概念提出了很多有價(jia) 值的觀點。羅雪飛博士給予了積極回應。最後,學術沙龍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下期預告:基於(yu) 政治安全的網絡輿情治理創新研究。主講人為(wei) :舒剛博士,時間定在12月20日左右。熱烈歡迎各位學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