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晚7點,我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第二十三期學術沙龍在學院317教室順利舉(ju) 行。本期學術沙龍的主題是“政黨(dang) 製度化與(yu) 近代以來中國鄉(xiang) 村政治秩序的變遷”。主講人為(wei) 羅幹博士,特邀點評嘉賓為(wei) 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唐皇鳳教授,參加沙龍的有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製度、國際關(guan) 係和行政管理等各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和碩士生,朱成燕博士主持了本次沙龍。

羅幹博士主要從(cong) 問題意識與(yu) 研究假設、學術界既有的解釋模型、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邏輯結構等方麵匯報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羅幹指出,在論文中,她主要是為(wei) 了解釋和回答一個(ge) 核心問題,即不同的“政黨(dang) 製度化”水平會(hui) 形成不同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對此,她分別選取了近代中國的三個(ge) 曆史階段——國民黨(dang) 統治時期、建國初期以及當前的轉型時期展開了論證。她認為(wei) ,在國民黨(dang) 統治時期,由於(yu) 國民黨(dang) 的“政黨(dang) 內(nei) 卷化”,從(cong) 而導致中國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發生衰退;在建國初期,由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各種措施不斷提升自身的製度化水平,從(cong) 而使中國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得以重塑;在當前的轉型時期,由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製度化水平出現衰減,從(cong) 而導致中國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發生衰變。最後,羅幹提出,為(wei) 了恢複和鞏固中國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必須提高自身的製度化水平,為(wei) 此,要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進行努力,即加緊調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組織網絡、自主性和內(nei) 聚力。
在沙龍互動環節,大家圍繞羅幹博士的論文選題、核心問題、研究方法、論文結構等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關(guan) 於(yu) 論文題目,大家認為(wei) 應該作一個(ge) 更明確的時間限製——因為(wei) 整篇論文並未涉及到同屬於(yu) 近代的晚清時期的中國的鄉(xiang) 村政治秩序問題。關(guan) 於(yu) 具體(ti) 內(nei) 容,大家認為(wei) 應該進一步加以細化——因為(wei) 國民黨(dang) 在不同的統治時期對鄉(xiang) 村的控製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樣的。關(guan) 於(yu) 核心變量,大家認為(wei) 應該作進一步細化,而不能籠統地說。此外,大家還對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議,認為(wei) 可以借鑒社會(hui) 學製度主義(yi) 的“製度域”分析方法,搭建一個(ge) 分析框架對全文進行整合。
在點評環節,唐皇鳳教授首先肯定了羅幹博士的論文選題,並指出這是一個(ge) 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並對大家的意見與(yu) 建議表示認可。同時,唐皇鳳教授也指出了論文存在的不足之處,並為(wei) 此提出了三個(ge) 方麵的修改建議:第一,需要進一步理清中國鄉(xiang) 村政治秩序變遷的內(nei) 涵、維度與(yu) 構建秩序的力量組合形式;第二,需要進一步厘清政黨(dang) 製度化的概念及其三個(ge) 變量(政黨(dang) 的組織網絡、自主性以及內(nei) 聚力)設置的合理性、相互關(guan) 係與(yu) 權重;第三,需要進一步調整文章的部分內(nei) 容和收集支撐部分內(nei) 容的關(guan) 鍵數據。最後,沙龍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第二十四期政治學博士生學術沙龍預告:博士論文寫(xie) 作:經驗與(yu) 教訓,主講人為(wei) :邱學謙博士。時間定在六月上旬,敬請關(guan) 注!
(楊蕾 供稿;周岑銀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