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下午,“珞珈政治學論壇”2024年第9期在老物理樓244會(hui) 議室成功舉(ju) 辦。清華大學景躍進教授作題為(wei) “中國政治研究的兩(liang) 種概念範式”的學術講座。活動由學院院長劉偉(wei) 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法學院段磊、邊海院葉正國,湖北醫藥學院王剛,學院陳剛、呂普生、樓笛晴、曹龍虎、張平、邢瑞磊、陳浩宇、馮(feng) 川、劉旻瑋、朱成燕、朱海英、付小剛、肖舒婷等老師以及校內(nei) 外本碩博青年學子共70餘(yu) 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講座伊始,劉偉(wei) 教授對景躍進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就其學術成就進行了介紹。景躍進教授研究領域為(wei) 政治學理論與(yu) 中國政治,作品有《當代中國農(nong) 村“兩(liang) 委關(guan) 係”的微觀解析與(yu) 宏觀透視》《政治空間的轉換:製度變遷與(yu) 技術操作》《理解中國政治:關(guan) 鍵詞的方法》(主編)、《政治學原理》(主編)、《當代中國政府與(yu) 政治》(主編)等。

景躍進教授從(cong) 概念出發,介紹了薩托利和鄒讜的概念分析策略並進行比較,提出中國政治研究的概念範式可以“將鄒讜帶回來”,即在穹概念之下以譜係的方法,劃分多個(ge) 概念亞(ya) 類型,以超越西方二元對立思維的局限。
隨著社會(hui) 現實的變化,20世紀的比較政治學經曆了雙重變革,一方麵眾(zhong) 多新興(xing) 民族國家湧現,比較政治學的研究範圍擴大,另一方麵歐美社會(hui) 政治生活本身產(chan) 生變化,量化研究逐漸興(xing) 起。由此導致了在方法論層麵對傳(chuan) 統比較政治學的衝(chong) 擊:如何對跨文明、跨政體(ti) 、跨階段的國家進行比較?如何從(cong) 哲學層麵思考定性與(yu) 定量的關(guan) 係?景躍進教授指出,麵對這些挑戰,學者的初期回應既包括提出具有廣泛包容性的新概念,也包括對各種政體(ti) 進行細致分類的研究,結構-功能主義(yi) 的興(xing) 起為(wei) 這一工作提供了分析框架。由此,以概念研究為(wei) 重點的方法論思考成為(wei) 比較政治學研究的一個(ge) 重要議題。接下來景躍進教授對比分析了薩托利和鄒讜采用的兩(liang) 種概念分析模式。
薩托利的概念分析傳(chuan) 統起源於(yu) 他1970年的文章“比較政治中的概念誤構”,薩托利不僅(jin) 反對把所有的定性問題轉化為(wei) 定量問題,還反對結構功能主義(yi) 對概念過度功能化的定義(yi) 。薩托利將那些源自西方文化並被應用於(yu) 非西方社會(hui) 經驗研究中的成熟概念的擴展使用,稱為(wei) “概念旅行”,在概念的旅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hui) 麵臨(lin) 兩(liang) 種可能性:適應性與(yu) 不適應性。薩托利將後一種結果稱為(wei) “概念拉伸”,即概念遭到了明顯的扭曲。為(wei) 了規避“概念拉伸”,薩托利建造了一個(ge) 概念的抽象階梯。這個(ge) 階梯根據分析範圍大小和抽象層次高低,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將概念排成等級序列。景躍進教授指出,這樣設想的抽象階梯反映了當時學者對中層理論的推崇,既抵觸高度普適性的全球性理論,也不滿足於(yu) 國別分析之類的狹隘理論。高層次的概念內(nei) 涵少而外延大,低層次的概念內(nei) 涵大而外延小,因此可以通過改變概念的抽象層次來實現概念的上下移動。薩托利主張通過限製既有概念的旅行範圍和提升抽象概念來減少“概念拉伸”,因此景躍進教授強調,薩托利總體(ti) 而言是保守的,重視西方文明的“specialty”。
景躍進教授將薩托利關(guan) 於(yu) 概念性質和程度問題的討論的基本觀點總結為(wei) 三個(ge) 方麵,分別是定性優(you) 先於(yu) 定量、正確分類是比較的前提和青睞二分法的使用。除了上述基本觀點外,薩托利的概念分析策略還包含以下內(nei) 容:存在可以辨析的本質屬性、概念屬性為(wei) 類型中的每一個(ge) 成員所共享、概念屬性之間的關(guan) 係是綁定的、不同類別之間的邊界清晰且存在切點等。景躍進教授將這些觀點與(yu) 當時的冷戰背景相結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意識形態色彩,將西方民主國家與(yu) 所謂的非民主國家截然分立,突出西方的獨特性。
景躍進教授接下來分析了鄒讜的概念策略,同為(wei) 美國政治學者的鄒讜關(guan) 注的是在西方民主社會(hui) 中產(chan) 生的概念和命題是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應用於(yu) 背景和體(ti) 製迥異的中國。鄒讜根據陳述對象的普遍性與(yu) 否,把概念分為(wei) 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特殊概念進一步細分為(wei) 兩(liang) 種亞(ya) 類型:一類是描述西方政治的概念,例如政治參與(yu) 和利益表達;另一類是描述西方政治對立麵的概念,例如極權主義(yi) 。景躍進教授強調這一區分的重要性,一方麵辨析了比較政治學中概念的普遍性與(yu) 特殊性,另一方麵為(wei) 在體(ti) 現特殊性的概念領域中的進一步討論提供了明確方向。
由此,景躍進教授將鄒讜所關(guan) 注的問題轉化為(wei) 兩(liang) 個(ge) 具體(ti) 問題:一是探討發端於(yu) 西方民主國家研究或深受民主思潮影響的概念是否適用於(yu) 分析中國政治。二是考察對西方政治對立麵研究的概念是否適用於(yu) 分析中國政治。景躍進教授強調,鄒讜明確反對機械地使用第二種亞(ya) 類概念分析中國政治,同時也承認將第一亞(ya) 類應用於(yu) 分析中國政治產(chan) 生了嚴(yan) 重的方法論問題。他以鄒讜對於(yu) 政治參與(yu) 和政治動員的分析舉(ju) 例,闡明鄒讜如何嚐試構建新的概念框架。鄒讜在動員和參與(yu) 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ge) 新的概念——政治卷涉,從(cong) 而將參與(yu) 和動員這兩(liang) 個(ge) 概念緊密聯係起來。景躍進教授將鄒讜的這種概念建構操作歸納為(wei) “三論”:屬性分享論、現象混合論與(yu) 階梯上升論。通過這種建立穹概念的方式,鄒讜將薩托利式的二分法分析模式轉變為(wei) 亞(ya) 類型分析模式。景躍進教授又以鄒讜對於(yu) 極權主義(yi) 概念的思考,進一步指出了這種概念建構模式的合理性。
景躍進教授在深入剖析兩(liang) 種概念分析傳(chuan) 統之後,對其進行了細致的比較。在相同的時代和學術背景下,薩托利和鄒讜產(chan) 生了不同的回應:薩托利反對結構-功能主義(yi) ,堅持概念分析的二分法;鄒讜則肯定結構-功能主義(yi) ,從(cong) 區分兩(liang) 類概念出發,設置穹概念,將二分法轉化為(wei) 亞(ya) 類型。然而受冷戰的影響,薩托利的概念分析成為(wei) 經典範式,而鄒讜開創的概念分析傳(chuan) 統卻被忽視。薩托利和鄒讜的論述對於(yu) 今天的比較政治學研究具有奠基性意義(yi) ,以薩托利的二分法為(wei) 代表的古典範式與(yu) 以鄒讜為(wei) 代表的“程度主義(yi) ”範式均為(wei) 當代政治學者留下了寶貴財富,尤其是後者的潛力更值得挖掘。景躍進教授認為(wei) ,二分法概念體(ti) 係的封閉性已經不適用於(yu) 當代中國政治,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鄒讜的理論,嚐試設置穹概念和區分亞(ya) 類型的基本策略,以更有效地處理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普遍性與(yu) 特殊性的問題。

最後,景躍進教授又從(cong) 市場經濟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與(yu) 問責等角度,進一步闡釋了這種概念建構模式的合理性。他強調,中國的崛起是比較政治學概念研究中的第三波,中外學者都需要考慮中國崛起對比較政治學原有概念的衝(chong) 擊。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的幾位老師和景躍進教授就如何區分地區與(yu) 區域,如何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政治中黨(dang) 的領導,如何理解穹概念中的價(jia) 值成分和描述成分,以及如何看待下位概念取代上位概念這一現象,如何理解中國語境下的協商民主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現場氛圍熱烈,在觀點的碰撞中,大家都受益匪淺。劉偉(wei) 教授作最後總結。他認為(wei) 景躍進教授通過對薩托利和鄒讜概念分析策略的細致比較,揭示了比較政治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概念建構的路徑選擇。概念問題在當代中國研究中非常重要,處在基礎性的地位。在構建中國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的過程中,我們(men) 需要尋找並創製合適的概念,進而建立相應的理論,既能有效解釋政治社會(hui) 現實,也能對現實起到建設性的作用。
本次講座圓滿結束,老師和同學們(men) 紛紛表示對中國政治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相信在未來的學術探索中,同學們(men) 將致力於(yu) 深入學習(xi) 和追求真理,為(wei) 推動學科的進步和社會(hui) 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供稿:劉海濤 趙雪萍 蔣夢哲;供圖:蘇彩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