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8日晚,複旦大學熊易寒教授做客武漢大學“珞珈政治學論壇”,在學院332會(hui) 議室作了題為(wei) “什麽(me) 是好的學術研究:選題策略與(yu) 寫(xie) 作技巧”的學術報告,論壇由劉偉(wei) 老師主持。論壇吸引了校內(nei) 外相關(guan) 學科中青年同仁的踴躍參與(yu) ,其中包括中國社科院鄭建君老師、雲(yun) 南大學常軼軍(jun) 老師、陝西師範大學高紅波老師、湖北省社科院李海新老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孔凡義(yi) 老師、武漢科技大學張荊紅老師、本院張平老師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
首先,熊易寒教授建議在選擇研究領域時,可采取“藍海戰略”。所謂“藍海”是與(yu) “紅海”相對而言的,“紅海”是指研究者較多、競爭(zheng) 激烈的研究領域;“藍海”則相反,該研究領域較新,投入產(chan) 出比較“紅海”高。那麽(me) ,如何發現“藍海”?熊教授指出,切記不要輕言填補空白。若某領域無人研究,往往緣於(yu) 以下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該研究可能是缺乏研究價(jia) 值或可行性,所以要選擇可挖掘性強的研究領域;其二,文獻搜索方式錯誤,所以要將研究領域的關(guan) 鍵詞進行準確提煉,再進行搜索。同時,熊教授認為(wei) ,“紅海”也有開發價(jia) 值。如果進入競爭(zheng) 激烈的研究領域,可以對該領域進行再細分,發掘“紅海”中的“藍海”,而且,一旦成功影響也更大。
接著,熊教授指出,做研究要有“問題”意識。誠如梁啟超所言:“能夠發現問題,是做學問的起點;若凡事不成問題,那便無學問可言了。”問題是作學問的起點,在社會(hui) 科學研究中,研究者確立一個(ge) 真實的社會(hui) 事實後,提出“為(wei) 什麽(me) 會(hui) 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問題。也就是,事實基礎上的比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常現象常常蘊含著問題。“反常現象”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現實,或者說是,與(yu) 理論預期相悖的現象。此外,問題要實現從(cong) 具體(ti) 到抽象,從(cong) 抽象到具體(ti) 的轉變。熊教授認為(wei) ,書(shu) 呆子用書(shu) 本知識解釋一切,生活在抽象世界裏;普通人用日常經驗解釋一切,生活在具體(ti) 的世界裏;而學者必須在抽象與(yu) 具體(ti) 之間往返穿梭。熊教授指出,好的題目在現實層麵均具有重要性。現實上的重要性在於(yu) ,你所解釋的現象對於(yu) 人類社會(hui) 而言是重大的、具有持久影響的,譬如經濟增長、國家興(xing) 衰、政體(ti) 轉型、社會(hui) 衝(chong) 突;理論上的重要性在於(yu) ,你提出的因果關(guan) 係和因果機製比前人更為(wei) 有效地解釋了某個(ge) 重要現象。理論一定涉及因果關(guan) 係,但因果關(guan) 係不一定是理論。熊教授認為(wei) ,好研究=好問題+好方法+好數據(+好文筆)。
熊教授認為(wei) ,做研究需要大問題、小答案。問題足夠重要,答案足夠具體(ti) 且可靠,研究才有足夠的價(jia) 值。所以,需要化整為(wei) 零,將大問題分解為(wei) 多重可檢驗的過程。K.K.V提出以下五個(ge) 方麵的建議:其一,從(cong) 文獻中找到一個(ge) 假設,它在研究者看來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人完成過一項係統性研究;其二,從(cong) 文獻中選擇一個(ge) 我們(men) 懷疑是錯誤的(或者沒有得到充分確認的)假設,並調查該假設是否錯誤;其三,嚐試解決(jue) 文獻中的某個(ge) 論證,或為(wei) 爭(zheng) 論的某一方提供充分的證據,或者說明該爭(zheng) 論一開始就不成立;其四,涉及研究來闡述或評估文獻中未經質疑的假定;其五,指出文獻忽略了某個(ge) 重要主題,然後進一步對該主題進行係統研究。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那麽(me) ,如何尋找puzzle?熊教授指出,puzzle常表現為(wei) 一個(ge) 悖論,即一個(ge) 經驗現象與(yu) 理論預期相悖離。所以,要紮實理論學習(xi) ,才能發現與(yu) 理論預期相悖離的現象。具體(ti) 而言,熊教授提出三點建議:其一,觀察事實。通過對社會(hui) 事實的觀察,發現有趣的和重要的政治事實,進而尋找其背後的緣由。例如,在美國有大量的流浪漢,在歐洲流浪漢很少,這其實反映其背後的福利體(ti) 係。其二,尋找理論與(yu) 社會(hui) 事實之間相悖反的情況。例如,按照集體(ti) 行動的理論,在缺乏選擇性激勵的情況下,人們(men) 不大可能參加集體(ti) 行動;但是,為(wei) 什麽(me) 現實中人們(men) 卻經常會(hui) 奮不顧身地參加集體(ti) 行動?其三,理論對話。通過文獻閱讀,將理論範式整合起來,將對立性的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在看書(shu) 的過程中要有“戰鬥意識”,要想到作者的“敵人”是誰,明確作者在和誰對話。例如,尼采在和柏拉圖對話,塗爾幹在和馬克思對話。
熊教授將研究問題、現實問題和政策問題進行區分。研究問題需要回答的是“為(wei) 什麽(me) ”,常常表現為(wei) 悖論——需要一個(ge) 讓悖論變得合理的理論。譬如,既然人是理性的,為(wei) 什麽(me) 不選擇搭便車而願意參加革命?現實問題需要回答“是什麽(me) ”,常常表現為(wei) 困境——需要一個(ge) 包含價(jia) 值判斷的事實陳述。譬如,農(nong) 民真苦,農(nong) 村真窮,農(nong) 業(ye) 真危險。政策問題需要回答的是“怎麽(me) 辦”,常常表現為(wei) 策論——需要一個(ge) 具體(ti) 的解決(jue) 方案。譬如,在鄰避運動盛行的情況下,如何解決(jue) 鄰避型公共設施的選址問題?
熊教授認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的雙重使命是“在中國”與(yu) “為(wei) 中國”。“在中國”,是指做社會(hui) 科學研究不必拘泥於(yu) 美國特色或者中國特色,兩(liang) 國都隻是一個(ge) 田野(所有的國家都一樣),無需過度強調中國的特殊性,而要將中國放至全球進行比較。研究者必須通過對經驗材料和數據的分析,通過理論與(yu) 事實的互動、中西經驗的對話,發現具有普遍意義(yi) 的通則和理論。社會(hui) 科學必須關(guan) 注社會(hui) 的福祉和人類的命運,“為(wei) 中國”是指,作為(wei) 中國的社會(hui) 科學研究者,還有義(yi) 務為(wei) 中國的社會(hui) 發展與(yu) 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唐世平教授認為(wei) :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提供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的知識來改善人類的福利。從(cong) 這個(ge) 層麵上講,社會(hui) 科學不是“玩學術”,而是要解決(jue) 人類的基本問題。
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社會(hui) 科學關(guan) 心什麽(me) 事實,什麽(me) 因果關(guan) 係?要不斷地建構該研究的意義(yi) 。社會(hui) 科學的想象力在學術研究中必不可少,一部分來自天賦,也可以後天培養(yang) 。好的想象力應該是符合科學原理、有邏輯的,而非天馬行空的。培養(yang) 社會(hui) 科學的想象力,需要有保留地、批判地讀書(shu) ,培養(yang) 學術審美能力;關(guan) 注大事和身邊事,善於(yu) 觀察和聯想;在讀書(shu) 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思考;建立學術檔案,將文獻按主題進行分類。
然後,熊教授介紹寫(xie) 作技巧。首先,“寫(xie) ”本身是最關(guan) 鍵的要素,必須將腦海中的想法轉化成文字,通過寫(xie) 作增進自身理解、促成他人理解。其次,寫(xie) 作需要“靈感”,靈感就如同數學家張益唐所等待的梅花鹿,無法確定什麽(me) 時候會(hui) 出現,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此之前張益唐堅持了長時期的研究。靈感是寫(xie) 作的副產(chan) 品,長期的思考、閱讀、觀察、分析,輔以一定的閑暇,可能會(hui) 在某個(ge) 時刻實現頓悟。再次,寫(xie) 作需要明確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聚焦。從(cong) 研究主題中抽象出研究問題,具備“市場意識”明確文章的讀者群體(ti) ,如學術界存在理論偏好、大眾(zhong) 存在獵奇偏好、官員存在選題偏好。要有尖銳的問題,梳理文獻時尋找對立的文本,培養(yang) 文本的“敵友意識”。文獻綜述相當於(yu) 理論的“家族譜係”,清晰表述其中的共同之處和分歧之處,發現並表明已有文獻中的研究缺陷,才能樹立文章的價(jia) 值。最後,實現思想與(yu) 技術的平衡。熊老師將文章分為(wei) 三種類型:第一,“精致的平庸”——有證據無思想;第二,“自負的深刻”——有思想無證據;第三,“精致的深刻”——思想與(yu) 證據兼具,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熊教授認為(wei) ,文獻綜述是具有進攻性的,而實證分析則是防禦性的。其實,寫(xie) 作不是研究的產(chan) 出,而是研究過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寫(xie) 作才是研究的開始。引言在文章中至關(guan) 重要,包括六個(ge) 基本板塊:介紹性陳述、研究課題陳述、情境陳述、研究意義(yi) 陳述、研究問題陳述、論文架構陳述。熊教授介紹了論文寫(xie) 作的基本步驟,在寫(xie) 作前準備好一個(ge) 大略的提綱。對每一節的內(nei) 容先簡要地擬一個(ge) 提綱,然後再填入具體(ti) 文字,理順連接。無需閱讀過多文獻,閱讀該領域的經典文獻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寫(xie) 作時要注意邏輯的嚴(yan) 謹性,唯有如此,才能強有力地說服讀者,使讀者信服。寫(xie) 作要處理好理論與(yu) 經驗之間的關(guan) 係,增強兩(liang) 者間的粘合度和對話性。
熊教授的精彩報告引起了在場師生的濃厚興(xing) 趣。在問答互動環節,熊教授同到場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同學們(men) 圍繞方法類教材的選擇、跨學科知識運用、引言寫(xie) 作等問題進行提問。熊教授推薦了重慶大學出版社的“萬(wan) 卷方法”係列叢(cong) 書(shu) ,表示在學術研究中應該是問題導向而非學科導向,引言要凸顯研究的意義(yi) ,並告誡同學們(men) 一定要遵守學術規範。
論壇最後,劉偉(wei) 老師作總結發言。他認為(wei) ,做學問堅持初心很重要,要始終保持對學術研究的興(xing) 趣、對世界的好奇、對重大問題的關(guan) 懷。從(cong) 選題、文獻梳理、提出問題、框架設立、材料運用,到最後不斷地修改,都是研究和寫(xie) 作的必經環節。從(cong) 大量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論文看,確實有很多學生是不會(hui) 寫(xie) 作的。所以,寫(xie) 作課和學術規範課應該以通識課的形式展開,通過此類課程,老師們(men) 向學生示範寫(xie) 作的基本方法、規範和要求。歸根結底,所謂學術寫(xie) 作的技巧,其實就是多讀多思、多模仿、多寫(xie) 多改。(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 汪昱均、劉遠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