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政治學論壇”201906期成功舉辦(圖文)-2026年世界杯时间赛程直播(新)
“珞珈政治學論壇”201906期成功舉辦(圖文)
發布時間:2019/05/25 10:23:12來源: 瀏覽次數:

珞珈政治學論壇1906-1.jpg

珞珈政治學論壇1906-2.jpg

2019年5月1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馬得勇教授做客武漢大學“珞珈政治學論壇”,在學院332會(hui) 議室作了題為(wei) “網絡政治傳(chuan) 播中的心理因素”的學術報告,論壇由劉偉(wei) 老師主持。校內(nei) 外眾(zhong) 多老師和同學踴躍參與(yu) 到本次論壇,其中包括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鄭建君研究員、重慶大學遊宇、湖北省社科院李海新、華中師範大學黃月琴、武漢大學朱海英、陳柏奇和曹龍虎等老師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

馬得勇教授以“政治傳(chuan) 播中的個(ge) 體(ti) 心理根源”為(wei) 主題,先後探討了“網絡政治傳(chuan) 播中的心理因素”與(yu) “匹配效應:信謠與(yu) 辟謠的心理與(yu) 意識形態根源”兩(liang) 個(ge) 議題。其中,在“網絡政治傳(chuan) 播中的心理因素”議題中,馬教授提到“在新媒體(ti) 時代下政治傳(chuan) 播能否起到與(yu) 以往政治宣傳(chuan) 同樣的作用”,“麵對同樣的信息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不同的態度”等問題是十分值得關(guan) 注的。基於(yu) 此,馬教授對中國網絡民族主義(yi) 的心理因素進行探討。馬教授指出國外學者在解釋當代中國民族主義(yi) 興(xing) 起時,一般認為(wei) 其是威權政體(ti) 或社會(hui) 主義(yi) 體(ti) 製國家的宣傳(chuan) 和動員的結果,即政府需要用民族主義(yi) 的宣傳(chuan) 來提高其合法性和支持度。在這種解釋下,合理的推論便是:接觸信息頻率越高的群體(ti) 將表現出越強烈的民族主義(yi) 傾(qing) 向。但中國的事實並非如此。可見,單從(cong) 結構主義(yi) 的角度考慮,無法解釋在當代中國接收相同曆史記憶、文化認同、政府宣傳(chuan) 信息的個(ge) 體(ti) 卻表現出非常不同的民族主義(yi) 態度和行為(wei) 。

就此,馬教授運用網絡調查方法,對民族主義(yi) 這一指標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在信息接收與(yu) 政治態度形成之間,個(ge) 體(ti) 的威權人格強弱和左-中-右意識形態立場作為(wei) 一種中介變量,使得個(ge) 體(ti) 在接收了相同政治信息後(不管是虛構的還是事實的),在影響個(ge) 體(ti) 政治態度生成時發揮著關(guan) 鍵性影響。具體(ti) 而言,個(ge) 體(ti) 從(cong) 外部接收到各類信息後,首先受到其威權人格特性的篩選和過濾,經過人格特性的篩選,內(nei) 含不同政治框架屬性的信息會(hui) 被不同人格特性的個(ge) 體(ti) 接受或拒斥。這些經過威權人格處理的信息經過長期的積累,使個(ge) 體(ti) 形成較為(wei) 穩定的政治意識形態。當現實中發生政治或社會(hui) 事件和輿論熱點時,個(ge) 體(ti) 將依賴已經形成的意識形態立場對這些具體(ti) 事件加以評判和表達看法。

為(wei) 更好理解上述理論模型,馬教授首先在概念測量上界定了愛國主義(yi) 和民族主義(yi) 。愛國主義(yi) 被認為(wei) 是一種建設性的、健康的愛國情感,而民族主義(yi) 強調的是本國相對於(yu) 他國的優(you) 越性以及對他國的支配感、盲目自信和自負以及對外國人和外國的歧視和蔑視;在數據檢驗上,馬教授主要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網、微信、微博等)對網民的信息接觸行為(wei) 、對社會(hui) 政治議題的態度、意識形態立場、政府信任、民主觀念、愛國主義(yi) 、民族主義(yi) 等方麵進行調查。通過調查,馬教授指出中國的威權主義(yi) 人格在亞(ya) 洲處於(yu) 中間水平,在衡量中國民族主義(yi) 時主要采取“他國挑釁、武力統一、抵製日貨、敵對勢力”四個(ge) 指標,在衡量中國愛國主義(yi) 時主要采取“我為(wei) 中國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驕傲”、“每當升國旗奏國歌時我總是覺得這一刻很莊嚴(yan) ”、“作為(wei) 中國人我很自豪”三個(ge) 指標。在做好上述界定和指標分析後,馬教授為(wei) 驗證之前的理論模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中國網民的政治態度與(yu) 其威權主義(yi) 人格和意識形態立場相關(guan) 。此外,馬教授還指出個(ge) 人的心理因素對社會(hui) 、政治輿論問題也產(chan) 生著重要影響。

在“匹配效應:信謠與(yu) 辟謠的心理與(yu) 意識形態根源”議題研究中,馬得勇教授以“貴州村民謠言”和“樂(le) 天總裁謠言”為(wei) 例,引出研究問題:為(wei) 什麽(me) 人們(men) 會(hui) 相信或不相信某個(ge) 謠言?就此,馬教授設置了一個(ge) 隻提供謠言信息的問卷組作為(wei) 控製組。同時,為(wei) 了觀察辟謠的效果,還分別設置另外兩(liang) 個(ge) 組作為(wei) 觀察組:一組是在兩(liang) 個(ge) 謠言內(nei) 容基礎上,加上以地方政府或官方媒體(ti) 出麵進行辟謠的內(nei) 容;另一組是在兩(liang) 個(ge) 謠言內(nei) 容基礎上加上以專(zhuan) 家身份出麵辟謠的信息。統計結果顯示,在隻看謠言內(nei) 容的群組中,受眾(zhong) 相信兩(liang) 個(ge) 謠言的比例分別為(wei) 37%和31%。看了謠言後又看了辟謠信息的群組中,這一比例分別為(wei) 28%和29%,信謠者比例雖有下降,但幅度不大。這意味著不論辟謠信息是否為(wei) 權威的或可信的信息源,辟謠並不會(hui) 完全讓謠言消失,謠言的存在與(yu) 個(ge) 體(ti) 的某種特性有關(guan) 。從(cong) 而得出結論:人們(men) 是否會(hui) 相信謠言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個(ge) 體(ti) 特征與(yu) 個(ge) 體(ti) 所處形勢之間匹配與(yu) 否。

從(cong) 個(ge) 體(ti) 層麵對政治謠言的解釋,當前研究大體(ti) 可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以探尋人的記憶規律和信息認知模式為(wei) 重點的純心理學研究,另一類是以個(ge) 體(ti) 的政治和社會(hui) 心理特性或政治特性來解釋個(ge) 體(ti) 對謠言的相信與(yu) 否。從(cong) 心理學視角來看,個(ge) 體(ti) 處理信息的難度,例如視覺上的認知難度、概念的生疏與(yu) 否、語言的流利性等,會(hui) 影響其對信息精確性的評估,個(ge) 體(ti) 會(hui) 將其容易處理或回想起來的信息作為(wei) 真實信息來看待。因此,如果謠言或虛假信息在認知上更容易為(wei) 個(ge) 體(ti) 所接受,那麽(me) 個(ge) 體(ti) 會(hui) 更容易將其視為(wei) 真實信息;從(cong) 政治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黨(dang) 派屬性和宗教歸屬是影響人們(men) 相信謠言的重要因素。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個(ge) 體(ti) 所接受或相信,糾錯信息或辟謠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說服效果,使個(ge) 體(ti) 從(cong) 相信錯誤信息變為(wei) 不相信,依賴於(yu) 個(ge) 體(ti) 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與(yu) 所處形勢之間的匹配與(yu) 否,而這種相信虛假信息的匹配效應的心理根源是“動機性懷疑主義(yi) ”。

基於(yu) 上述分析,就中國而言,匹配效應存在兩(liang) 種匹配:謠言屬性與(yu) 威權人格的匹配、謠言屬性與(yu) 意識形態立場的匹配。關(guan) 於(yu) 信謠與(yu) 否的“匹配效應”,馬教授提出以下假設並進行Pearson卡方檢驗:假設1:當謠言所包含的政治傾(qing) 向與(yu) 個(ge) 體(ti) 意識形態立場相同時,個(ge) 體(ti) 會(hui) 更加相信該信息;當謠言所包含的政治傾(qing) 向與(yu) 個(ge) 體(ti) 意識形態立場相左時,個(ge) 體(ti) 會(hui) 更不願意相信該信息。假設2:當謠言所包含的框架更親(qin) 近於(yu) 政府時,高威權人格者會(hui) 更傾(qing) 向於(yu) 相信該謠言,低威權人格者會(hui) 傾(qing) 向於(yu) 不相信該謠言;當謠言內(nei) 含批評和不信任政府的框架信息時,高威權人格者會(hui) 更傾(qing) 向於(yu) 不相信該謠言,低威權人格者會(hui) 傾(qing) 向於(yu) 相信該謠言。在關(guan) 於(yu) 辟謠效果的“匹配效應”分析時,馬教授也提出相關(guan) 假設並通過政治計量學方法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基於(yu) 意識形態不同,如果辟謠信息內(nei) 含親(qin) 政府框架,那麽(me) 左派看到辟謠信息後會(hui) 更容易改變態度,而右派則不易改變態度;如果辟謠信息內(nei) 含批評或詆毀政府的框架,那麽(me) 右派看到辟謠信息後會(hui) 更容易改變態度;而對於(yu) 無明確意識形態立場者,辟謠效果會(hui) 更明顯;基於(yu) 威權人格特性不同,表現為(wei) 高威權人格者麵對有利於(yu) 政府的辟謠信息或者辟謠主體(ti) 為(wei) 政府或官方媒體(ti) 時,其態度改變要比麵對不利於(yu) 政府的辟謠信息時更容易。低威權人格者麵對批評政府或不利於(yu) 政府的辟謠信息時,其態度改變會(hui) 更容易。最後,馬得勇教授指出謠言和虛假信息的流傳(chuan) 具有深刻的心理和意識形態根源,謠言一旦生成,必會(hui) 產(chan) 生影響,辟謠是否有效受到辟謠自身屬性、辟謠途徑等因素的影響,但辟謠不會(hui) 完全消除謠言的影響。帶給我們(men) 重要的啟示是:要避免公眾(zhong) 被虛假信息和謠言輕易誤導,新媒體(ti) 時代的“權威發布”可能不僅(jin) 要及時,而且要真實、全麵、客觀和不預設政治立場。

馬教授的精彩報告引起了在場師生的濃厚興(xing) 趣。在交流互動環節,馬教授同到場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現場同學圍繞以下問題與(yu) 馬教授進行交流:除權威的信息來源以外,其他信息來源,對個(ge) 人政治立場形成所起的作用;威權人格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guan) 係等。有老師提問網絡問卷數據有無進行再抽樣?馬教授回應道,這取決(jue) 於(yu) 具體(ti) 的研究目的,做因果推論,這種的便利抽樣是可行的,而做描述性結果則用概率性抽樣。還有老師提出如果政治謠言是一個(ge) 有趣的現象,是否可以把政府看作一個(ge) 理性人,她可能會(hui) 放任有利於(yu) 自己的政治謠言,讓民族主義(yi) 發酵而形成對外交有力的談判工具……

劉偉(wei) 老師在總結時指出,馬教授的研究是在政治心理學的問題意識下,運用合理的分析框架和可行的網上調查展開的,得出的結論比較令人信服,這種研究路徑和方法具有很好的示範價(jia) 值,值得同學們(men) 參考或學習(xi) 。(政治學與(yu) 行政學係 汪昱均、劉遠雯供稿)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世界杯直播网地址:世界杯直播网鄂ICP備05003330鄂公網安備42010602000219